鲁中书画网 官方微博: 新浪微博:鲁中书画艺术网   搜狐微博:鲁中书画艺术网
会员注册 会员登录 网站帮助 意见反馈 员工认证 加盟我们 广告投放  
 
公告

  名家题赠展示区

 

画家徐义生

 发布时间: 2012-05-15 阅读次数: 5370 【字体: 】  

 

     徐义生,1943年生于中国陕西岐山。早年师承于石鲁、何海霞二位先生,后拜李可染先生为师,198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班。徐义生在继承中国民族艺术精神和中国画笔墨传统方面,有着很高的造诣。作品呈现出清新、厚朴、洒脱、整体之风格。在长期的艺术实践过程中,徐义生先后获得省、国家和国际优秀奖、特别奖12次,出版了《徐义生画集》、《中国画山水教学大纲》、《中国画工笔花鸟技法》、《山水画写生摄要》、《国画十大论》等十余部个人画集和学术著作,并先后在北京、西安、深圳、伦敦、温哥华、纽约、东京、大阪、新加坡等海内外各地举办过个展和联展。其作品也被国内外各美术馆和专业学术研究组织收藏。现任陕西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徐义生的画大气磅礴,雄沉浑厚,他的画大而沉,沉而静,更有画外之趣,使画产生了诗性。因而他的画初读震撼,再读有味。他以自己的一双诗眼,捕捉着吸吮着吐纳着山林的喜怒哀乐,并把这山林的情感谱写成一首首或绚烂或淡雅或浓烈或哀怨的诗篇。他的画,就像在聆听画家转述着山林的心曲;而聆听画面上的山林心曲,又如同在观照着画家理想中的诗意人生。

 

 

    中国的山水画,高峰林立,遥迄千载。后来者要想接近任何一座高峰,都需奋力攀登。唯有那些目光高远、步履坚定、怀抱利器、志在顶峰的大智大勇者,才有可能“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徐义生,便是这样一位胸怀大志的艺术圣徒。行走在九曲回肠的山间小道,百折不挠。信念在巧手丹青、画中神品中穿梭,那氤氲的云烟,含秀的春山,使灵魂得以荡涤。

    典雅映富丽 精致蕴浪漫

    《文心雕龙·神思篇》所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徐义生的艺术行走中得到了最直观最到位的诠释。他以自己的一双诗眼,捕捉着吸吮着吐纳着山林的喜怒哀乐,并把这山林的情感谱写成一首首或绚烂或淡雅或浓烈或哀怨的诗篇。他的画,就像在聆听画家转述着山林的心曲;而聆听画面上的山林心曲,又如同在观照着画家理想中的诗意人生。

    观徐义生先生所画,可感其真性情、真自在和真绘画精神所在。徐义生17岁师从长安画派石鲁、何海霞二位先生,35岁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又师从李可染先生等几位大师的真传,使他兼容并蓄,很快有了自己的风格。他的画取石鲁的洒脱、恣肆;何海霞的甜美滋润、水墨淋漓;李可染对大自然的新鲜感和具体性,融会贯通,为己所用,能自由地出入,向读者传达自己的意志,游走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在徐义生的创作中,充盈着真性情、真自在和真绘画精神,没有什么莫名其妙的东西,曾被赞者誉为“风格鲜明,功力深厚,手法多样,题材广泛,情调高雅”。如果说徐义生的大部分画作在努力开掘自然之美和由此而生发的艺术美的话,那么他在青绿山水方面的探索则主要是在努力开拓色彩形式语言的绘画美、形式美和文化美。

    徐义生作为何海霞的弟子,他继承何先生对于自然美和生活美的开掘,赋予了以富丽的庙堂气为主要品格的青绿和金碧山水一种新的文化和艺术气息,将贵族化的金碧和青绿山水在生活美的开掘中赋予一种新的文化气质,用徐义生自己的话说,这是一种“平民贵族化”风格。而面对徐义生的青绿山水,同时也给人一种浪漫的感觉,浪漫是任何一个进入盛世的民族的普遍心理,一种甚至超越豪迈的主题情怀——自信而又充满幻想,一种优雅自信的天真性情。21世纪的今天,伴随着政治的强势和经济的强大,中国画艺术必然会逐渐呈现出“典雅、富贵、精致、浪漫”的盛世风范,从某种意义而言,这是艺术发展的时代要求。由此来解读徐义生的青绿山水画,就更有了一定的时代意义。

    观徐义生先生所填词吟对,亦可感其几十年所追求深读书、真学问的治学精神。他出过诗集,写过不少优美的散文。在多年的教授生涯中,他认识到“符号式的形式语言已无法被艺术的成长历史所涵盖,个性化的美德追求也在一种茫然中,失去自我的精神”。于是他从精神上改变自我,从人性上探索绘画的美学韵味,同时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的六书指事之法中,使画的象征性有了进一步发挥,而精神境界也通过象征性强化到精神的层次。在徐义生的诗词集里,妙词佳句随处可见:“奋身裂土烟霏下,且看万山雨后新”,可与王维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相媲美。“东篱又见新菊好,烟笼竹林隐栖鸦”,很有陶渊明之田园风情。“庐下风清一碗酒,岩头云锁百叠泉”。具有李白飘逸诗风。“花容不忍对镜开,似水流年枉去来”。“所幸新秋无限好,青山晚照可凭栏”。“人世眼空潮水净,起愁天下少人知”。一首首,一句句,简直美不胜收。其实琴棋书画作为秀才四艺,历来不分。徐义生的画作,诗里有画,画里有诗,图文并茂,清新爽朗,耳目一新。从书画的款识方面讲,徐义生在当今画坛无人能出其佐。如七言画名,《霜叶半黄水还温》,《今向青山向故乡》,《幽远不过峡中天》,《雨中新荷清如许》,《杏花烟雨又点风》,《半明池畔听雨声》,打眼一看,这些哪是画名,简直就是一首首优美的诗。再看六字画名:《晚步误入山空》,《太白万沟客舍》,《莫非碧莲峰下》。五字画名:《略阳全家河》,《松柏在高岗》,《冥色入高楼》,《暮从碧山下》。四字画名有:《万般紫翠》,《江南清秋》,《简淡疏狂》,《旧雨荒城》,《寒泉留玉》,《山居暮归》,《风泉话旧》等等。细看这些优美的文字,其实已经是一幅幅意境幽深的画了。正如徐义生所说,诗几乎无用于社会,它是纯自我的东西,源于心中那份也许别人并不理解的情怀,有时候是自我宽心与安慰,有时候是祝福与警示,但更多的则是仰望苍穹的叹息,刻骨铭心的嚎啕,登临山溪的长啸。

    他的勤奋和学识,足令后学者效。

  诗画已无碍 润物细无声

    知人观画,画家力图以这种形式,表现心灵的唯美,使灵魂如高山流水一样圆融无碍,这种不可逾越的理想境界,这种心底不能窥破的欲望,在画家的心里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挥洒,冲破心灵的藩篱,使生命气息,如云彩一样,寻找到自己高贵的落脚之地。

    徐义生严谨饱学、性灵情真,故而丹青之间有文人以心作画,画言心声的文化气息泛出。诗画融合本是中国绘画的一个重要艺术传统。苏东坡当年评点王维的作品,首开“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审美先河。正是由此发端,文人的美学理念开始渗入并且逐渐占据了中国画的主流评价体系,无论是元代倪云林的“逸笔草草”说,还是明代董其昌的“画分南北”说,都是沿着苏东坡所开辟的文人画论一脉相承的。这种审美观念,绵延千载,百川汇聚,如今已经成为中国艺术传统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诸多语境下,谈中国画往往就是谈文人画,文人画几乎成了中国画的代名词。

    自宋元以后,大量文人开始介入绘画,至明清之季,俨然成为绘画创作的主体。文人的介入给中国画带来了两个最显著的变化:一是书法与绘画的进一步交融,使得笔墨意趣在中国画的创作与欣赏领域,上升为一个不可替代的审美要素;二是绘画中诗意的表现和诗境的营造,逐渐成为每一位中国画家所刻意追求的目标,诗画的融合成为中国画的一个重要标志性符号。中国画的文人化趋向,使绘画中的诗意内涵得到极大的充实,绘画中的文化色彩也大大加强。更具深远意义的是,还使一代代中国画家开始自觉地远离匠气,抵制俗气,进而使以往低人一等的画师行当,逐渐上升为文人雅事,堪与诗文和书法比肩而立了。

    回视当今画坛,文人意趣的缺失早已是人所共知的现实。面对这样的世风,徐义生是极为清醒的,早在多年前,他在那篇题为《中国画必须回到现实生活中来》的文章中写道:“中国画要求以形载神,以神完形;以意度象,以象尽意;以情取物,以物言情。我们不难看出,这里的以意度象,以情取物,一方面肯定了主观随意性和趣味取舍性在艺术创造过程中的积极意义,给创作者和观赏者提供了驰思抒怀的广阔天地,而以神完形、以物言情,同时也给创作者和观赏者本身的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提出了高难度的要求。”在当时的世风中,发出这样的真知灼见,不啻是空谷足音。徐义生还针对国画界风行一时的所谓“随意性”、“即兴表现”等为简单化趋向张目的说法,发表了直率的看法:“国画的所谓随意性是高标准、高境界、高效应的自如挥洒,而不是低智商、无审美价值、无文化内涵的胡涂浑抹。”这些观点,对当时的纭纭画坛来说,无疑是振聋发聩的呐喊,就是今天你重读这些论点的时候,也不禁对徐义生先生的远见卓识肃然起敬了。

    诗歌、绘画都是形象思维,诗画紧密相连。写诗和画画的人观察生活是相同的,都把对象看成有生命的,如将草、木都看成活的。艺术家们把情感注入客观对象,用自己的绘画语言来构成作品,关注所绘山水之外的境界,蕴涵于画中的诗情便油然而生。传统的中国山水画对笔墨有意、韵、活、趣的要求,追求情趣和气韵,神似高于形似。在画中“诗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中国画形神合一,得神于形。诗是用最精炼的语言和比较短小的篇幅来反映生活,表达感情。诗歌如果没有鲜明的形象,那就失去了美学价值。在探讨绘画、诗歌艺术特征时永远用的是:“情”、“趣”、“神”、“韵”、“气”、“势”、“意”、“境”、“妙”、“味”这些生命姿态所照应的元素。大自然中的青山绿水,白云碧空,银星素月、丹枫金菊、鸭绿鹅黄、青松翠竹、绿叶红花等以色彩之美吸引着诗人的千古咏唱。

 

    观徐义生诗画境界,我们看到的是:

    以诗文丰富画面。古希腊诗人曾说,画是无声的诗,而诗是有声的画。虽然诗和画两者的本质并不相同,但诗与绘画都是人类藉以表达情感的媒介,有着相通的艺术效果。“如诗如画”、“诗情画意”就是中国人对诗画相通和美妙之处的最好表达。中国诗歌与绘画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彼此吸收对方的长处,发挥自身的艺术优势,丰富了自身的表现力。

    以诗的胸襟作画。当代著名书画家李苦禅先生说:“要以诗词歌赋的胸襟去作画,不是仅仅会在画上题诗就算有文学修养了。”“文人画高就高在以诗作画,以文采领画。”想以文采领画以诗的胸襟作画,就得努力去学诗读诗了,不要总是照抄古诗文,应自己做一些诗文力求表现当代人的思想情怀。好的诗文要通过用书法艺术表现在画面上,并且与诗意画境和谐统一、相得益彰。

    意发笔端而后有 趣融砚边已先得

    “积学以致远”。文人画在当代的发展,可以通过徐义生先生的诗画艺术这一个案而获得一个基本的认知,以学识滋润笔墨,以修养神助丹青,将有可能在传统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新世纪中国画的契机。要想成为好的中国画家,必须有很高的个人学养。

    近代著名画家、诗人吴湖帆先生曾给张大千建议:“要把精力花三分之一在书法,三分之一在诗,三分之一在画,如专门一心作画,没有其他的修养,总有缺陷之感。”不同的生活阅历和精神世界,则决定了绘画作品的具体内容。一幅优秀的书画作品能恰如其分地抒情达意,这不仅赖于作者深厚的笔墨功夫,还要有广博的学养和自身的修养。苏东坡的“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把读书的好处描绘到了极致。唐贷也说“立身画外,存心画中,泼墨挥毫皆成天趣,读书之功焉可少也矣。”正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能“胸中脱尘去浊,丘壑自然内营,立咸鄄鄂,随手写出,皆为山水传神。”

    追求高贵本身就是人生的大欲,追求神秘本身就是好奇心的萦绕,一个回归自然人的形态,必然要脱开这两者,才可以使自身沉浸在恬淡虚无的禅灵之境,而这正是徐义生的追求,也是他诗画中的所现。在激烈竞争使人浮躁的社会,守住自我,清修自己的山水境界,与山水畅神。

    他深谙中国传统水墨气韵,在山水自然中寻找一种高逸的境界。这种境界体现在他对生活的感悟上,对自然形态、笔墨韵律的把握中。从他的“仁者乐山”,我们可以看到群山怀抱、树木阴影下,遍布溪流之畔的屋舍院落,幽逸恬静,超然画外。画家追求诗意的栖居,使人心存高远。品味他画的题诗:“大梦初醒卧何处,春山不老可重来。”那种超然,使人心旷神怡、悠然忘机。

    尤为难得的是,徐义生的艺术观念并没有单单停留在论说的层面,他是一个虔诚的艺术实践者,他把自己的艺术观念熔铸在长期坚持不懈的艺术跋涉中——“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这是他的恩师石鲁先生的遗训,也是“长安画派”老一辈画家的座右铭。徐义生几十年如一日,躬耕于传统与现实的艺术沃土:他读书破万卷,写诗逾千首,参悟诸子,体察先贤,修炼自己的精神世界,这使他的眼界和心胸愈发开阔,思想愈发深邃,遂使其绘画中的文化浓度日益加深;与此同时,他持之以恒地师法造化,“搜尽奇峰打草稿”,不论世风如何浮躁,社会如何喧嚣,他年年都要背起行囊,踏上野外写生的征程。他画得越来越刻苦、越来越虔诚、也越来越精彩。在孤独中跋涉了几十年漫长的路程之后,已经进入了信手拈来,随心所欲的自由境界。

    徐义生先生把自己的艺术标准定得很高,是因为他的师承和阅历、眼界和胸怀、学识和才具,都已具备了“志在顶峰”的条件。学艺四十载,入室三大师。如此高起点的师承关系,使徐义生得以精骛八极,视通万里。无论世事如何浮躁,画坛如何喧嚣,他都有足够的定力,使自己沉静下来,任他潮涨潮落,我自气定神闲。很多艺术界同行惊异于徐义生的韧性和毅力,惊异于他何以能够在名缰利索、商海沉浮之中,二十年心静似水,自守着一块艺术净土,只管耕耘,不问收获。其实,只须读一读他的自述,就不难领悟他深隐于内心的那份虔诚与那份沉重——他写道:“当初信誓天日的时候,也许感动过上帝,冥冥之中,我竟然在人生的林莽中,碰见了伟大的石鲁、何海霞和李可染。今天,我很想坐在石头上歇一歇,当我回头看的时候,三位长者的音容笑貌又一次浮现在云霓之中。我在他们面前曾经陈述过心愿,甚至夸过海口,几十年来,我也似乎看出了他们的堂奥,因此,我终于明白了自己是个庸才。……我已不在乎天地间的风起云涌,我只为仍然保留着一点做人的忠诚而感到平衡。”这段话出自徐义生为自己最重要的一本画集所写的自序,他在向他的三位老师叙说,他也在向自己叙说。我们从他的叙说中读到了什么?读到了一个艺术虔徒对三座高峰的承诺,读到了一个登山者在暮色苍茫中,自知路途尚远而未鸣之时的自警自励,读到了一个真诚的艺术家对一个既定的高远目标,矢志不渝的追求与万难不辞的信念。

    翻看着徐义生先生的画集,眼前总会浮现出那个赤着脚板,在荒山野岭间踽踽独行的身影。只有亲自步量过祖国的千山万水,忍受过无数孤独与困苦的艺术殉道者,才能画出如此真情充沛佼佼不群的画作。长年的山林写生给了他充沛的元气,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给了他充足的底气,再加上他仰望高峰拾级而上的志气,终于成就了他画面上的盎然生气浓郁文气磅礴大气,这是浩莽的大自然与浩瀚的中华文化恩赐给他的终生享用不尽的大财富。



上一篇文章: 康熙《行书五绝诗》 下一篇文章: 苏宗胜


相关文章
[        宁静致远-刘宁山水画作品[历代书著名书法家刘国权
[历代书百岁画家刘石平[历代书书画大师--爱新觉罗.启功
[历代书徐本一[历代书当代书法家陈兆庆
[历代书米南阳[历代书赖少其
[历代书李绪刚[历代书徐镇锁
[历代书“壶艺”与“陶塑”兼修的紫砂大师——...[历代书迟学龄
[历代书张延信[历代书何冀闽
[历代书苏怀祥[历代书苑福章

 鲁中书画网推荐内容载入中…… 

 鲁中书画网载入中…… 
主办单位:淄博市人民政府对外宣传办公室  技术支持:淄博时空  淄博信息港 投稿邮箱:shuhuawang@wo.com.cn 
©luzhong.shuhua.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编号:鲁ICP备14036922号-1  
Apalong php-b2b 行业网站基础系统

页面执行时间:0.0087950229644775秒

将本站加入收藏夹  将本站设置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