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1-10-27 阅读次数:
1928 【字体:大 中 小】 |
吴丈蜀(1919—2006 )字恂子。别署荀芷。出生于四川泸州。曾任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湖北省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湖北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湖北诗词学会会长、《荆楚文史》学刊主编、省《书法报》社社长等。30年代在成都开始文学活动,40年代以书法知名。当过国文教员、秘书、编译及记者。1951年从香港到武汉,担任出版社编辑。书法作品曾参加全国第一至第四届展览及国际性展览,并在国内外200余种报刊和选本上发表。已出版的书法专集和学术专著有:《吴丈蜀书法集》、《吴丈蜀书兰亭序》、《吴丈蜀书法辑》、《读诗常识》、《诗词曲格律讲话》、《中国历史三字经》、《回春诗词抄》等;主编大型辞书《历代诗词曲佳句名篇大全》。享受国务院非凡津贴。
“看”出来的书家——吴丈蜀
在当代老一辈书法家当中,吴丈蜀是修养比较全面的一位。他不仅是当代闻名的诗人,而且对传统国学也有着深刻的研究,是一位学力精湛的知名学者。他生于1919年,30年代初期即在成都从事文艺活动,40年代后又以书法誉满翰苑。
同多数书家不同,吴丈蜀没有经历由临帖到创作的系统研习过程,而只是“关照”各位古代大家的作品,吸取众长。他的这种学书方法在古今书家中都是少见的。吴丈蜀自己也坦言,他从来没有用笔临写过一天碑帖,不像其他书法家那样都有几十年的临池经验。从他的书法作品中,我们也很难说清楚他的书法曾“关照”过哪些大家、哪些碑帖;而将其书法与古代一些法书相比较,我们的脑海中往往又跃出“仿佛”、“似乎”、“大概”之类比较模糊的字眼,但其总体风貌还是比较清楚的,大致应属于碑派的范畴。
吴丈蜀学习书法以“读帖”为主,以自己过人的记忆力、深厚的学养以及宽广的胸襟,博观约取,食古而化,将其在汉魏六朝等历代碑帖中所得化为自己的笔墨语言。他的书法乍看平淡无奇,久看则韵味悠长,书风朴实凝重,含蕴深厚,疏淡娴雅,格高趣清,充溢着浓郁的文人气息。正如徐无闻所云:“吴先生有才气,但他的字并不矜才使气;有功力,但并不外露功力。风格尽管独奇,但植根深厚。点画朴质而不浮滑,结体萧散而不颓靡,疏密相济,巧拙兼施,既挹北碑之神,复追南帖之韵,有于右任之豪宕,具谢无量之洒落。然而,这都如盐之溶水,视之不见而味之可得。”同时,在吴丈蜀的书法中,其用笔迟重似《郑文公》,点画浑厚则如《始平公》,结字内敛而凝重,章法疏朗而紧结,落笔如金刚杵,以碑意入书,雄浑大气,风神潇洒。其起笔多藏锋,浑圆厚重;行笔如屈铁折钗,骨气深隐,而又运笔自如,顿挫有致;收笔多圆如钝椎,偶作方笔。其书不假雕琢,纯任自然,如行云流水,一任天机流泻,无丝毫故作夸饰之态。从其书法中,还可见弘一的大巧若拙、宁静冲和,又隐约透射出唐楷的森严和金石的韵致。
美术理论家鲁慕迅曾以《千古两兰亭》为题介绍吴丈蜀所书的《兰亭序》,并称吴丈蜀的书法为“文人书”,日本也有人称吴丈蜀为“文人书道大家”。这些都是基于吴丈蜀本身具有很高的文化层次、首先便是一位文人这个事实。在历代书家中,从王羲之、蔡邕、苏轼、米芾、黄庭坚、赵孟 、文徵明、傅山、康有为、吴昌硕,乃至近现代的鲁迅、于右任、谢无量、赵朴初、启功等,他们都不是以书立身,然而他们的书法都深得世人推重,究其原因就是在于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就是将自己广泛而深厚的学养渗入到自己的书法中去,从而形成一种内涵丰富、玩味不尽、体味无穷的蕴藉之美,一种溢于纸帛的书卷气息。吴丈蜀一直注重书外功,他说古来文、墨并称,可见文字与书法的血缘关系。同时,他认为书法应无村俗之气,不做作,不雕琢,不剑拔弩张,也不四平八稳,无媚气,无媚骨,无火气,无霸气,无粗俗之气;人雅字自雅,人俗字自俗,人倔字自倔,如其他艺术一样:文如其人,诗如其人,书法亦然。而这也正是吴丈蜀在书法中所追求的一种归真返璞、天人合一的至妙之境。 “依样葫芦道已穷,若无变化岂言功。搜寻百代书坛史,未有书家面貌同”、“三个笔砚三分看,余事还须广读书”……吴丈蜀在书法创作上的这些观点均体现在他的书法作品里;在其鲜明的艺术个性和独特的美学风貌中,又反映出他在学问、人品、道德、性情等多方面的修养,真可谓书与道契、人书俱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