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印社一百年
社长空缺六十年
纵观西泠印社108年历史,社长空缺的时间竟累计长达60年,可谓是“天下第一名社”的一大特色。
在创社初的九年中,四位创社人丁仁、王禔、叶铭、吴隐互相谦让,谁也不肯出任社长,而直到1913年才推举吴昌硕出任社长。而吴昌硕去世之后,社长一职又曾空缺长达20年;马衡、张宗祥任后也均有较长时间的社长位置空缺。而在启功去世后,又空缺了六年。
西泠印社社长为何屡屡空缺?
宁缺毋滥。这是一种文化人的坚守。创立至今,西泠印社几乎将现当代的金石书画大家尽数囊括其中,近现代史上精研文史、雅擅丹青的大家,多数为西泠印社中人——李叔同、黄宾虹、马一浮、马公愚、邵裴子、来楚生、吴湖帆、陈巨来、沈尹默、商承祚、罗福颐、傅抱石、潘天寿……而历任社长吴昌硕、马衡、张宗祥、沙孟海、赵朴初、启功,均为一流文化大家,他们在艺术、文化、学术上的丰功伟绩,构成一道深厚的人文景观,令人对西泠高山仰止。
因此,西泠印社社长,必须是具有象征意义的标杆人物,他需要同时具备学术能力、人格魅力与社会影响力,这令大家对社长寄予了太多期望。
诚如魏皓奔所言:“西泠印社历史上内部也有流派,也有门户之见,但对于社长人选,大家的意见很统一,他必须是顶尖人物。”
他们都是一时泰斗
——西泠印社历任社长简介
第一任社长 吴昌硕
(1844-1927),浙江安吉人,寓居上海。1913年至1927年任西泠印社社长。吴昌硕诗书画印博采众长,自成一家,被誉为四绝,为纵跨近、现代的杰出艺术大师。他将书法、篆刻的行笔、章法、体势融入绘画,形成独特画风,对后人产生极大影响。
第二任社长 马衡
(1881-1955),浙江鄞县人,寓居北京。1947年至1955年任西泠印社第二任社长。马衡是现代著名金石书画家、篆刻家、印学家、鉴赏家、考古专家。早年曾任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考古学研究室主任,1933年起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建国后任全国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
第三任社长 张宗祥
(1882-1965),浙江海宁人。1963年至1965年担任西泠印社第三任社长,直至去世。著名书法家、版本学家,亦善绘画,擅长古籍校勘。建国后,任浙江图书馆馆长,浙江文史馆副馆长,中国美协浙江分会副主席等职。
第四任社长 沙孟海
(1900-1992),浙江鄞县人。1979年至1992年担任西泠印社第四任社长。沙孟海在书法学、古典文学、古文字学、篆刻学、金石学、民俗学、考古学等领域造诣精深。建国后,历任浙江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常务委员、浙江省博物馆历史部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主席等职。
第五任社长 赵朴初
(1907-2000),安徽太湖县人,居北京。1983年起任西泠印社名誉社长,1993年至2000年任西泠印社第五任社长。赵朴初是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社会活动家,爱国宗教领袖。1996年,他闻讯《西泠艺丛》即将复刊,寄来5000元人民币资助。1997年为筹建中国印学博物馆,他上书国家有关部门建议给予扶持,并为中国印学博物馆题写馆名。
第六任社长 启功
(1912-2005),满族,居北京。2002年至2005年担任西泠印社第六任社长,直至去世。早年受业于著名史学家陈垣,长期从事中国美术史、中国文学史、中国历代散文、历史诗选和唐宋词的教学和研究,对红学、佛学等亦有精深研究,学识渊博,涉猎宽广。他的书法、绘画、旧体诗词亦享誉国内外,有诗、书、画“三绝”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