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1-10-27 阅读次数:
2010 【字体:大 中 小】 |
孙瑛,亦名孙大石,1919年出生于山东省高唐县卅里铺镇孙庄。现为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文化部侨联主席、中国华侨文学艺术家协会会长、中国美协理事、中心文史馆馆员。 孙大石先生,亦名孙瑛。
他擅长山水画,其写意水墨山水画既有传统功力又有时代的韵味,富有创新意识,是在本世纪后半叶推进中国画改革进程中一位重要的艺术家。 由于孙大石非凡的人生经历,他没在机会进入艺术院校接受系统的专业练习,而是在军旅生涯中开始了他的艺术追求,后来又有过一段从事艺术教育的沉潜,凭着自己的悟性和加倍的努力,他在水彩画上发端,继而在中国画上探索实践,中年时期就在台湾画坛占据了重要地位。50岁后移居美国,得以精心深入到中国绘画传统之中深究本源,又再继续锻造新时代的创造意识,他的中国画作品终以全新的面貌令同仁赞叹。
60岁后带着他的创造成果回到祖国,在很短的时间里,很快融入国内中国画创作的洪流之中,并以自己的独特面貌在群雄纷争的中国画界取得了无可争辩的地位,成为画坛一位深受拥戴的艺术家。 腊月里的高唐县城到处洋溢着浓浓的年味,街上行人正忙着置办年货,噼噼叭叭的爆竹声也不绝于耳。在街上打听孙大石家怎么走,就会有人热心地告诉你,在北湖边上,孙大石美术馆里。旁边还有知情的相告,孙老先生平时在北京住,现在正在高唐这边的家里呢。 叩开门,身板挺直、鹤发童颜的大石先生出现在记者面前,看上去颇有些仙风道骨。老人热情地亲自领我们参观他的美术馆,并讲解每幅作品的创作背景,回答记者的提问,思维清楚,语言流畅,全然不像是85岁的高龄。 孙大石从小就对画着迷,七八岁的时候,还给四叔家新修的影壁墙画了幅“苏武牧羊”。9岁时,母亲去世,自此,孙大石饱尝人间冷暖,成了一名小学徒,开始了四处漂泊的生活。“七.七”事变爆发,他参加抗战,然画兴不减,速写簿从不离手,因而奠定下扎实的写实基础。 1949年孙大石去台湾,专门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并参加各种美术活动。筹建“中国现代画学会”“四海画学会”“中国现代水墨画学会”等,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变革和创新冲锋陷阵,其声望与张大千、黄君壁等人齐名。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孙大石先生曾在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德国、美国、新西兰、巴西等国家举办个展或联展,在日本举办四次个人展览,其艺术成就在这些国家引起轰动。 1974年应美国21世纪画廊及纽约圣若望大学之邀,赴美国讲学举办画展,同年定居旧金山。他在美国旧金山、加州、威斯康辛州、纽约等地举办个展,并在西洋画创作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1982年孙大石先生偕夫人谢从玉回国定居。 孙大石先生为中国美协理事、全国第六、七、八届政协委员、曾任文化部侨联主席、中国华侨文学艺术家协会会长,受聘多家艺术团体顾问。 1946年8月,丰子恺与家人从重庆回故乡,途经汉口,在汉口举办速写画展,孙大石在画展上把自己的作品拿给丰子恺先生看,并自我介绍说,我没有老师,我的很多速写方面的知识都是从你的《图画讲义》里学来的。丰先生看了他的速写,高度赞扬了孙大石的作品:“大家在精神、名家在气象、骨性天成、各行其是,此帧骨格昂然堪称佳作”,并书赠作品。 1948年,孙大石在青岛业余美术学校夜间素描学习班上,结识了刚从北平国立美专毕业的张鹤云先生,当时,张鹤云任教师。孙大石和张鹤云交往十分密切,张先生曾为他画速写头像一幅,对这幅画,孙大石非常珍爱,一直保存至今。 1982年9月底,孙大石终于见到了仰慕已久的同乡李苦禅先生。当时的李苦禅已经80高龄了。之后,孙大石曾把自己的一幅《江帆风顺图》带给李苦禅看,李苦禅很欣赏他的鲜明风格,为此题字:“师自然即师造化。上帝造万物,画者亦能造万物,画自家画,即开辟自家蹊径也。孙瑛弟携近作来观,即题数语以勉之。八十六苦禅。”令孙大石遗憾的是,没得到李苦禅更多的指教,李苦禅便于1983年6月11日去世了。 谈起这些帮助过自己的人,依稀如昨,令孙大石非常思念。另外,谈起黄胄、周思聪、尹瘦石等已逝好友,老人更是感慨。 在跟孙先生聊的时候,他的老伴谢从玉不时以浓浓的湖南话在一边补充。再过两年,就是两位老人的金婚之年了。 1944年,在湖南津市的孙大石,经常到一住在当地一小商人家的同事处去玩,结识了商人的女儿谢从玉,一来二去,两人便产生了感情,不料却受到了谢从玉父亲的强烈反对,谢从玉便同孙大石一起去找自己的舅舅帮忙说情。1944年4月,两人结婚。 1949年,孙大石与谢从玉到达台湾,因孙大石说了一些不满现实的话,被关押。失去了生活来源,谢从玉靠卖菜、缝麻袋赚点钱维持生存。每周两次给孙大石送饭成了她最大快乐,看着丈夫高兴奋兴地吃下她做的饭,所有的委屈和疲惫全都消失了。 1957年3月3日,他们的女儿孙庆兰出生,4年后,儿子孙庆胜也来到了人间。为了补贴家用,谢从玉在院子里养鸡养鹌鹑,相夫教子,虽然日子过得清贫,但回忆起来,两位老人依然觉得非常难忘。 1979年,已定居美国的孙大石夫妇回国探亲,回到了阔别30年的故乡,谢从玉见到了还健在的父亲,1982年底,谢从玉再次回国探亲,在家住了将近两个月,回到美国后,思乡情更切,谢从玉几乎天天要求孙大石马上回国,谢从玉给孙大石下了最后通牒:你要是不回去,我就一个人回去! 儿女们也不理解:人家都千方百计地要出来,你们却坚持要回去,太希奇了。 1982年7月,他们办理了相关手续,终于回国定居了。后来建成孙大石美术馆后,两位老人便在北京住半年,回高唐住半年,在两地安享晚年。 大石夫妇回报乡里的义举,在高唐已是有口皆碑了。 1979年,首次回到故乡,看到孙庄小学破烂不堪的样子,孙大石心情非常沉重,返美后即寄来1000美元,整修了学校,为学生做了桌椅。他小时候曾在四周的曲庄小学念过书,回家后看到曲庄小学也很破旧,于是便集资25万元,在孙庄、曲庄之间修建了孙大石希望小学,四周的孩子都可以到这里上学,为孩子们配备了电脑,教学设备也非常先进。 两位老人还拿出10万元在高唐县的最高学府————高唐一中设立了孙大石奖学基金,每年前10名升入大学者,均可得到此项奖学金,孙大石也被学校聘为该校名誉校长。1996年与故乡县政府合资兴建孙大石美术馆,他捐赠给高唐县的自己所作及收藏的几百幅作品,被陈列在该美术馆。另外馆里还有一件镇馆之宝,那是河北一家大砚雕刻厂仰慕孙大石的声望,由五名精工耗时3年雕刻而成的一方特大巨砚,此砚有87条龙组成,另有黄河、长城,苍松翠柏,瑞雪陨石,气势磅礴。巨砚高1.5米,长4米,宽2.5米,重十余吨,堪称国宝。据悉,孙大石也已将它捐给了高唐县。 1999年—2000年他投资70万元,在家乡修建幼儿园、老年活动中心、孙大石希望小学,其学校规模及档次在全县乡镇小学中是屈指可数的。 孙大石先生没有师承,全靠勤奋和天赋,为后人树一代风范,他的绘画艺术不属于哪一流派,靠自己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在神圣的艺术殿堂里占有了重要地位。他爱国爱家乡,为教育斥资,泽被后辈,更是树了一座德艺双馨的丰碑。 走进孙大石引言 高唐县三十里铺镇马颊河畔,有两个相隔不远的村庄,一个座落在河东,一个座落在河西。在这两个不大的村庄里,走出了两位同世纪的大画家——李苦禅和孙大石(原名孙瑛),这在中外画史上也属罕见的现象。李苦禅已有定论,堪称一代宗师。孙大石于1982年从美国回国定居,孤军奋斗20年,靠自己的实力也奠定了在中国画坛不可动摇的地位,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他的熟悉将会越来越深,其影响也会越来越大。短短二十年,孙大石从国内画坛生疏之人,到被画界公认的大画家奇才,其奥秘何在?概言之:源自孙大石对宇宙、人生、社会的深刻理解和把握,源自他他对生活和艺术的关系的深刻理解和把握,源自他那豪放大气、撼人心魄的艺术作品。他是一位漂泊海外多年、最终回到祖国怀抱的爱国画家,他是中国水墨画的鬼才、放出异彩的天才,他的作品被誉为东西方绘画艺术的高度合流。 坎坷经历 传奇人生 自古英才多磨难,孙大石的童年是在不幸和凄惨中度过的。他幼时家贫多病,母亲深怕他夭折,到处求神拜佛,并让他拜一巫婆为干娘,每逢节日便前往干娘家送礼磕头。为求身体坚固、生命长寿,母亲给他起小名叫“石儿”(这也是后来大石之名由来)。可惜母亲命薄,孙大石九岁时,母亲不幸病逝。失去了慈母,他的童年便在屈辱和苦难中煎熬。正如他后来在日记中所回忆的那样:“幼丧母,家道贫,薄袄破裤西北风。树下扫黄叶,堤上砍古藤,篓不满,叶飞腾,回家继母骂不停。腹中饥,天严寒,西邻炊烟飘向东。独自南墙依,含泪涕无声,天色晚,人已静,空腹上床到天明”。 孙大石不知道自己的出生年月日,只知道自己是属羊的,后来填表格时,推算为1919年,出生的月和日不能没有,自己就定了十一月初八。在他不幸的童年岁月里,唯一使他欣慰的是:他爱上了绘画,大自然成了他绘画的老师和摹写的对象,有时树枝和手指成了他的画笔。他在童年时期便为四叔孙学忠画了《苏武牧羊图》。去夏津学徒,在皮箱上画装饰画,令他的绘画师傅惊奇不已,预言这孩子将来在绘画上准有出息。后来“七•七”事变爆发,十八岁的他从此步入了炮火连天的抗战岁月。 他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也许是上苍的保佑,也许是命运的安排,也许是慈母九泉之下的祈祷,在每次生命的关口,他都大难不死、化险为夷。他在日记中写到:“我经历了不知多少危险,我是该死而未死之人,我这条命可以说是拣来的”。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一个信念在支撑着他。在那漫长的抗战岁月里,他的画笔始终不离手,成为名副其实的战地画家。1942年,西冷印社展览部主任、知名画家、鉴赏家周礼在孙大石画作上题道:“大家在精神,名家在气象,骨性天成,各行起是。此帧盎然,堪称佳作。“周礼把自己创作的两幅山水精品画赠于孙大石。1943年,孙大石完成了防空洞素描系列作品,这些作品人物造型、明暗关系已十分准确。从他保存下来的早期作品中,已显露出一位画家的气质和天赋。 在战争岁月里,他终生难忘、对他一生产生巨大影响的有两件事:第一件事 ,他找到 了相濡以沫、相依为命、相敬如宾、貌美贤惠的终生伴侣谢从玉女士。他们结婚之前,虽然有段小小的坎坷和磨难,但孙大石的执着、谢女士的忠贞成就了这段郎才女貌的良缘。他们从结婚至今,已到了钻石婚龄。六十年间,他们奔波在大江南北、海峡两岸、地球的东西两端,经历过战争与爱情的考验,也经历过暂时离别的痛苦(1949年至1950年,孙大石在台湾曾因思想左倾被关押受训一年。期间靠谢女士白天往返几十里路卖菜,晚上给四周的仓库缝麻袋来维持生活并照顾被关押的丈夫的生活)。到了晚年 ,两个老人为纪念结婚六十周年,他们请北京闻名化妆师,妆扮成现代的新郎新娘,举行了钻石合影留念。在中外画界,从始而终相爱六十年的夫妻并不多见。 第二件事:1946年孙大石在汉口知遇丰子恺先生。与丰子恺的相识,成为孙大石绘画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丰先生的绘画思想、人生观念对孙大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生活即艺术,人人皆可成为艺术家。”“人类生活可分三个层次:一是物质的,二是精神 的,三是灵魂的。”“不读万卷书、不行万里路、不足以言画。”这些朴实而富有哲理的艺术观、人生观,鼓舞和激励着年轻的孙大石。“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天边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这首丰子恺自撰并书赠孙大石的七言诗,正如毕加索用笔下的和平鸽来诅咒战争、渴望人类和平一样,透露着丰先生对战争的遣责和对和平的渴望之情,也成为孙大石后来辞去军职,步入专业画家行列的前因之一。这幅六十年前的书法作品,现陈列在孙大石美术馆。 从1953年到1973年,是孙大石在台湾辞去军职成为职业画家后,奋斗、探索、成功、辉煌的二十年,他就象绘画王国里的一匹野马,布满着活力与竞争力,布满创新,布满着勇气和挑战。他的绘画理论达到了当代美术理论家难以达到的高度,他的美术作品又充实、丰富、佐证了他的美术理论,他的名气已誉满台岛和日本。他曾把自己比喻为大海里的鲸鱼,台湾已难以盛下他这条鲸鱼,他要向更广阔的世界发展,他愿意冒险去挑战人生和艺术。“假如把人生当艺术看,有变化、有创造,才是人生的真谛。”“上帝已为我安排了新路,我要赴美国开辟新天地,我要把上帝赋予我的绘画天才尽情地发挥出来”。他放弃了在台北舒适安逸的生活条件,去挑战未卜的未来,这是常人难以做出的选择,这就是孙大石。他坚信:人生就是不断超越,人生就是向更高目标的挑战,人生就是闯出一条自己的路。大路不通走小路,小路不通绕路走,路是人走出来的。1974年他应美国二十一世纪画廊及纽约圣若望大学美术馆之邀,赴美讲学举办画展并全家定居旧金山,定居美国是他步入中老年之后的又一重大人生转折。现实与理想有时是有距离的。初到美国后,由于语言的障碍和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他感到自己就像一只羊闯入驴群中处处觉得别扭。他的国画作品一时也难以被美国人接受,全家的生活曾一度陷入窘境。为了生活,他改画水彩,并用炳烯和水墨顔料创造了布上水墨画。他在美国纽约、加州、旧金山、威斯康辛州等地举办了个展,进行了广泛的东西方文化对话。靠勇气,靠实力,靠创新,他在美国画界站稳了脚跟,他的作品销路一直看好。《世界日报》、台湾《中心日报》等媒体对他成为美国职业画家和他的艺术作品进行了高度评价,他的美国之旅获得了成功。在美国靠优厚的经济收入,他可以安度晚年了,他该歇歇脚了。但是安于现状,不求进取,这不是孙大石的性格。成功-开拓-再成功-再开拓,这才是孙大石要走的路。随着1979年中美建交,孙大石萌生了一个大胆的念头:他要回祖国大陆发展国画艺术。他认为,国画的根在中国大陆。当时国内“左”的思想还禁锢着人们的头脑,“两个凡是”的阴影还笼罩在人们的心头。许多朋友劝他:不要回国,国内政策多变,政治运动频繁,你又有从军国民党部队和逃往台湾的历史,前途难测。孙大石不是搞政治的,但他相信中国不会再发生文化大革命了,中国大陆正进行全面的经济建设,祖国需要有识之士回国创业、为国出力,祖国大陆才是发展国画艺术的大海,是鲸鱼、是蛟龙就要到大海中遨游。1982年他携夫人毅然回到祖国,从此开始了他晚年人生经历的又一次大转折。这次挑战和冒险,他又获得了成功,祖国欢迎海外赤子的归来,靠他的艺术经历、艺术作品和成就,祖国给了他很高的政治荣誉和艺术头衔,他的艺术创作也迎来了第二个辉煌时期。使他感到最欣慰的是他与高唐县人民政府在风景秀丽的县城中心鱼邱湖北岸,合资修建了孙大石美术馆,这是他人生的最自得之作。命运的安排有时是不公平的,如有的人一生下来就死掉,有的人一生在悲苦和平庸中度过。但有时又是公平的,命运之神虽然没有让孙大石受到良好的教育,也没有让他象齐白石那样碰到陈师曾、徐悲鸿等贵人相助,命运之神让他经历了过多的磨难和坎坷,却赋予他毅力、不断探索的精神、自学的能力和绘画的天才,给了他大海般的胸怀、火山样的激情,让他读懂了造化和人生这两部天书,让他有了好的归宿。他少年从高唐出发,步入了广阔的人生。祖国大陆,除了西藏没有他的足迹,其他各地都有他的脚印;世界五大洲,除了非洲他留下了未到的遗憾,其他各大洲都有他的身影。他围绕地球转了一圈,晚年又回到出发地定居,这简直就是人生的奇迹,是难以解释的造化。“肺腑知音唯画笔,终生伴我谋生气。大洋两岸任我居,地球东西换空气。“”为国事枪淋弹雨,存余生走遍天下。挥画笔翻天覆地,大丈夫四海为家。“多么朴实!多么豪迈!”我站在母亲的墓前来鞠躬烧纸,她的儿子经历了千辛万苦,九死一生,绕地球一圈,回来给她立碑。我想假如母亲地下有灵,她老人家也会万分兴奋的。能如我经历过这些事情而活得有声有色者,恐为数不多。“ 而今,孙大石先生已入耄耋之年,虽然他把生与死、荣与辱、名与利已看得很淡,虽然他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但他那生命之火仍在熊熊燃烧。他认为做为一个人,来到世界上不轻易,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有前进的动力、奋斗的信念和争取的目标。他打算假如活到九十岁,正是2008年,他要在北京举办庆奥运孙大石九十诞辰书画展,他要和死神赛跑。假如说,毕加索是西方画坛的一座火山,那么孙大石就是东方画坛的一座火山。 爱国爱乡 世人楷模 孙大石是一位具有人格魅力的画家,他的人格魅力通过他那爱国爱乡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而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早在美国时期,他便时刻思念着祖国,“梦里回国喜悦泪,醒来凄凉夜不寐。”他曾在一幅画上题到:“我是中国人,我爱我的祖国,更爱祖国的绘画艺术,为了生活而画西洋画,痛苦,痛苦。”他在美国生活了八年但只有在美国定居的绿卡而没有加入美国国籍,究其原因只有一个:他不肯举手宣誓-誓死效忠美国。他身在美国,心却时刻关注着祖国的变化,他盼望祖国赶紧富起来。1982年他冲破重重阻力,打消种种顾虑,与夫人一起毅然回到祖国,实现了海外赤子落叶归根的多年梦想。回到祖国,他亲身经历了祖国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他挥笔写道:“少年立志在四方,足迹踏遍远重洋。看遍人间天下事,泥土仍是老家香。”挚诚的爱国爱乡之情溢于言表。看到祖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他感到格外亲切,他创作了一系列爱国题材的作品:有描绘祖国建设风貌的《潘家口水库》;有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五岳独尊》、《轻舟徐行浪静中》;有盼望海峡两岸统一的《万山不隔中秋月,海峡难分骨肉情》等。孙大石不但用画笔来倾注他的爱国情怀,更用一件件感人肺腑的事例往返报祖国母亲对海外赤子的爱。孙大石为国为民无私奉献的事例,在国内书画界,在他的家乡-高唐,有目共睹,有口皆碑。他多次向中国残联、宋庆龄福利基金会、民政部福利基金会等单位捐钱捐画。1990年以来,他捐资上百万元与高唐县人民政府合资修建了孙大石美术馆。目前孙大石美术馆已成为高唐县精神文明建设、书画之乡建设的重要窗口,成为鲁西文化事业上一颗璀璨的明珠。1995年-1999年,孙大石把自己半个多世纪以来创作收藏的书画精品、文物藏书等全部无偿捐赠给高唐县人民政府,为高唐人民,为高唐的子孙后代留下了无价的精神财富。为了促进家乡教育事业的发展,1996年他为高唐一中捐资20万元,设立了永久性孙大石奖学金,每年奖励优秀高考入选生。目前,这些受益学生有的已经成为国家栋梁之才,有的已经出国深造、有的在读研究生。他们每年都把自己的工作收获、学习成绩向孙大石汇报。孙大石每当读到一封封莘莘学子的来信,心灵就感到莫大的安慰。孙大石的学历不高,他深知没有文化的痛苦,更深知文化的重要。为了使家乡的孩子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1998-1999年他捐资80万元,在他的故乡-三十里铺镇孙庄,修建了孙大石希望小学,并为学校装备了微机教室,目前这所学校已成为当地的中心小学。每年“六一”儿童节,孙大石都要自己出资为全校每位学生买一份价格不菲的学习用品。他挂念着孩子,也牵挂着家乡的老人,为了让他们能够愉快地安度晚年,他出资为孙庄老人修建了老年文化娱乐活动室,又为村里修了水泥路。为国家,为家乡,他提出了多少合理化建议和提案,他资助过多少生活陷入困境的人们,他自己也记不清了。他是一位富翁画家,又是一位贫困画家;他什么都有,什么又都没有。他把一切都无私捐给了人民(包括他居住的房屋及所有陈设)。他的生活很俭朴,甚至舍不得买一包餐巾纸,但只要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他却倾其所有,慷慨相助。哪里有灾情,哪里就有他的捐款,为国家的公益事业捐款达到几百万元,这些钱是他的血汗钱,是他从工资中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中心电视台《东方时空》和山东电视台《天南地北山东人》节目组对他进行专题采访,面对镜头,他说的话很朴实,却感动了现场的每个人。“既然是一个人,只有凭自己的良心,尽做人应尽的义务足矣。”“一个人能有力量帮助别人,就是幸福者。”“人的生命与宇宙相比何其短暂,用这短暂的时间,做点有益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人活在世上,我认为重要的是要了解人生是什么,假如不理解人生的意义,不管他的权势有多大,财产多富有、知名度多高,都是白活一生。”“钱多了,不能为国家为人民做点事,连卫生纸”也不如。没有豪言壮语,没有空话套话,但句句闪烁着博大的宇宙观、崇高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光线。河北省易县一家民营古砚雕刻厂经理被孙大石的人品画品所感动,自愿无偿投资雕刻了天下第一砚,献给孙大石。此巨砚重十吨有余,五位石匠雕刻二年而成,雕有八十七条龙,分别代表直辖市、省市自治区和五十六个民族,另雕有长城等。中心电视台及多家报刊对此砚均有报道。1999年孙大石把该巨砚又捐赠给高唐县人民政府。孙大石那炽热的爱国爱乡之情,透明的为国为民之心,天地可鉴,日月可表。孙大石—一位真正的爱国主义画家,他永远属于祖国,永远属于人民。 一代大师 百年风范孙大石所走过的艺术道路,是一条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成功之路,他的艺术作品是他艺术思想和艺术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他就由一位业余画家步入了职业画家的行列。他广泛涉猎各画种,吸收各种艺术手法,融会贯通,为己所用。1951年他的油画作品《抢救光隆轮》,获台湾全军绘画比赛一等奖,受到台湾当局最高行政长官的接见。他以此为发端,开始了在艺术道路上的不断冲刺。1957年他与胡奇中等人在台北举办联展,轰动台岛,同年倡导成立了“四海画会”。翌年,在高雄市举办第一次个展,又获得了成功。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初,是孙大石在艺术道路上第一个辉煌时期。 1960年他加入台湾最高美术组织-中国画学会,并当选为理事; 1961年他被国立历史博物馆聘为参加巴西第六届国际现代画展评选委员,并在高雄市举办第二次个展; 1962年他应邀参加香港第二届国际沙龙展; 1964年应邀参加在台北举办的中国现代水墨画联展; 1965年应邀参加第四届全国美展(台湾)。] 1966年在台北国际画廊举办第三次个展; 1967年应柴原雪女士的邀请,在日本东京大和画廊举办个展,被日本闻名美术评论家纸佐马誉为“中国水墨画的鬼才。”大和画廊与他签约,邀请他每隔一年前往举办一次展览,这在大和画廊的历史上首开先例。同年获中国画学会最优秀画家金爵奖。 1968年他同刘国松等人筹组“中国现代水墨画学会”,他被选为副会长兼执行主任委员。 1970年至1972年,他连续三次在东京举办个展,盛况空前。日本权威美术评论家田近宪三在文章的最后深有感慨地写道 :“水墨画在我国,曾一时呈现出沉滞现象,所幸现在又有了复兴机动的到来,而孙大石先生的作品在我国的展出,将不知带来了多大的影响。。。。。。”台湾媒体《自由生活画刊》、《中华日报》、《中国晚报》等闻名报刊,都对孙大石作了专题报道和高度评价,称他为“中国的毕加索,未来的张大千”。岭南派国画大量赵少昂给孙先生来信,求一幅净墨山水作品,“以示院中诸弟子”。赞扬孙大石的画“独具新意非抱殘守缺者可比。”赵少昂特意创作了一幅花鸟精品赠与孙大石。日本平凡社出版的《中国美术史》称:“古典式的中国绘画观察家张大千算是真正结束了,而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中国绘画,从六十年代中国大陆与台湾的美术现状考察来看,孙瑛堪称具有开拓性的艺术家。孙大石的作品风格,大气磅礴,中西合璧,激情四射,独具风貌。1965年他创作的《红岩》,进一步运用了夸张笔意,几笔顺势下扫的山石代替传统的皴擦,几朵红点把具象山花杂树进行了抽象的处理,山体与渺远的天空间,点缀几艘小船,给画面增强了无限的空灵和动感。他在画上边题道:“画无派,字无体,秃笔横扫写自己。”他不重复别人,又不重复自己。他1970年创作的《山庄云彩》,是一幅神来之笔的作品,他已完全摆脱具象的束缚,而进入了纯粹的精神世界。他创作的巨幅国画《台湾横贯公路胜景》、《山水通景》《泼墨山水》等,气吞山河,震撼人心,既有雷霆万钧之力、墨龙飞舞之势,又有精心收拾、苦心布局的细微之妙。 1974年至1982年,孙大石定居美国,开始了真正意义的中西文化对话。在美国他多次举办个展和讲学,西洋画创作有了新的飞跃并创造了布上水墨画。这八年是他在绘画道路上进行中西结合的探索时期。
1982年他回国定居,迎来了他在艺术创作上的第二个辉煌时期。在人民大会堂,国画大师李可染、吴作人欣赏并高度赞扬了孙大石的作品,他被吸收为中国画研究院研究员,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同年应邀参加了“中国现代绘画苏联巡回展”。1984年他与刘国松等六人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台湾画家六人作品展”,并在西安、上海等地巡回展出。国内书画名家对这次画展给予高度评价。1985年他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文化部侨联主席、中国华侨文学艺术家联合会会长。1986年他应邀参加了香港中文大学主办的“当代中国画展”。同年应柴原雪理事长的邀请,户负祖国艺术界的重托,携带自己和刘海粟、李可染、叶浅予、黄胄、董寿平、刘开渠、吴冠中、赖少其等名家的作品赴日本参加“亚细亚第二十二届现代美展”。1988年与董寿平、黎雄才参加“亚细亚第二十三届现代美展”。翌年,参加全国名家联展。1991年日本东京美术馆举办“孙大石近作观赏展”1992年参加在前苏联举办的“中国绘画巡回展”。1993年,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研究院、中国美术馆、中国华侨文学艺术家联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孙大石归国汇报展”。而后又在济南、青岛、烟台举办汇报展。他的作品被中国政协、中共中心统战部、中心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人民日报》社中国美术馆、毛主席纪念堂等近百家单位永久收藏。1995-1998年,中共中心政治局党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两次出访,用他的作品作为国礼赠予给澳大利亚、智利、古巴、新西兰等国家首脑。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亲自为他颁发中国文史馆员聘书。2000年被文化部授予跨世纪画家寿星荣誉称号,其作品入选“中国百年精品画展”。他在回国后的十几年里,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其中《崖下白帆》、《石骨松格》、《晨曦放筏》、《四川广元》、布上水墨画《青山不老》、《晨之宁静》、《山乎海乎》等,被美术界评为不朽之作。孙大石并不是一位只专绘画的画家,他在绘画理论上也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并用来指导自己的艺术实践。他的《论水墨画之创新》、《中国绘画的现代观》、《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绘画》、《中国绘画之精华及其发展》等闻名理论文章,观点独到,字字珠玑。他站在时代的前沿,对古今中外的绘画进行了纵向和横向的比较,详尽阐述了中国绘画的发展、独特风格及历史地位,对中西绘画风格的形成、绘画章法、表现技法以及色彩构成进行了对比分析。他提出的“发扬传统精神,不拘旧有形式,受古人形式之束缚则死得古人精神之启示则活,受自然形色之束缚则俗,得自然气象之感受则雅”。“泥古仿新皆为旧,画中我在自常新”等观点,精辟深刻。国画大师李可染曾让自己的儿子李小可要记住上边的话。在孙大石数百万字的日记中,有相当多的篇幅谈他的创作体会和经验、谈绘画的各个方面。《孙大石悟语录》一书就是从他的日记中筛选而成的。孙大石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提出的国画创新理论,比大陆艺术家早了二十年,他的泼墨技法比张大千的泼墨泼彩法早了两年。他在日记中写道:“我主张大笔挥写,唯如此才能表达笔势,有了笔势,才有气势,有了气势才有画面上的生命力,有了生命力才能震撼人心。”“笔落纸须心坎发出,无自感不能感人,心不定落笔不稳,神不凝则气韵难生。”“倘若人格扫地,自不能产生伟大感人的传世作品,此可断言。艺术的优劣大多表现在人格的高低上。”“绘画到了最高峰,就是人格的较量,就是思想感情的发泄。” 孙大石是一位独具风格的画家,同时又是一位有创新的绘画理论家,再加上他那叹为观止的人格魅力,这就构成了他成为艺术大师的三要素。孙大石没有师承,没有学生,更没有与上层社会、新闻媒体、美术界人士的各种关系。但在短短的十几年里,他却成了中国画坛有影响的画家,成为中国美协公布的全国百年百名画家之一,这不能不令人惊奇和叹服。他从来不靠炒作来出名,他鄙视那些为了名利而投机钻营的画匠,更鄙视那些为出名面到处炒作的所谓“画家”。他靠自己的作品来说话,他坚信:一个健康的社会自有公正存在,自有大批有良心、有道德的艺术家、评论家和观众存在,作品和时间是最好的评判官。一时的浪花终究要沉落下去,永远的大海存在是真理。李苦禅大师看过孙大石的画,欣然提笔赞道:“上帝造万物,画者亦能造万物,画自家画即开辟自家蹊径也”。国画大师李可染、吴作人、叶浅予、华君武观看孙大石的画展后评道:“孙大石的水墨画有他独特的创新意识,既有传统的精神,又有新的创意。于大写意水墨画的磅礴意境中,传达出人的丰富感情,纵横挥洒之间,阴柔阳刚,内涵宏大,可称独具风骨。全国闻名山水画家秦岭云撰文评价孙大石的作品:“以大手笔写大河山,视点在九天之上,俯视鸟瞰大千世界,真有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之感,大石的大泼墨,树立了一种新风。”“他作画纵情挥洒,任意泼写,大刀阔斧,象外生趣,华夏画苑,堪称一家。” 全国闻名美术评论家杨悦浦在2000年出版的《孙大石评传》序言中开篇写道:“孙大石是我国当代闻名中国画家,其写意水墨山水画既有传统功力又有时代的韵味,富有创新意识,是在本世纪后半叶推进中国画改革进程中一位重要的艺术家。” 全国闻名画家吴冠中观看了孙大石创作的《月下玉龙山》后称道:“真是鬼斧神工,妙造自然也。”即兴为作品题诗:“坎坷千里访玉龙,不见真形誓不还。趁月三更悄露面,长缨在手缚名山”。台湾闻名美术评论家朱沉冬撰文评价孙大石的作品:“观孙大石的水墨画作品,真是得鱼忘筌之作。内在光线是透明的,隐含着高度的精神界域。他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之体认,达至一种最高的创造境界,也是唯一向这方面奋进的开拓者。” 全国闻名美术评论家刘曦林在《人民日报》撰文评价晚年的孙大石:“他还有当年那股别起炉灶的胆气,仍然那么激情地放笔挥洒,仍然保持着他那山水画的阳刚风骨,仍然注重从西方现代艺术的构成意识里汲取营养,甚面在画布上作中国画的新实验。他的艺术已经在现代的意义上根植在中华民族的沃土之中了。” 孙大石自己在诗中写道:“”横扫竖抹拖拉滚,笔行纸上似有神,干湿浓淡气韵在,个中自有中华魂。 “前生莫非是画工,一日不画心难宁,看之轻易作却难,不是千锤与百炼,岂能一笔写泰山。” 孙大石是一位艺术的得道者,他已达到艺术与自然境界的不隔之境,他的魂魄已融化在宇宙空间里。随着时间的推移,重新发现和研究孙大石将成为美术界的一个课题。他的艺术将永远年轻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