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孙竹篱 - 近现代 - 鲁中书画网
鲁中书画网 官方微博: 新浪微博:鲁中书画艺术网   搜狐微博:鲁中书画艺术网
会员注册 会员登录 网站帮助 意见反馈 员工认证 加盟我们 广告投放  
 
公告

  名家题赠展示区

 

孙竹篱

 发布时间: 2011-10-27 阅读次数: 1843 【字体: 】  

    孙竹篱 :(1907-1986)中国美协会员,四川省诗书画副院长.原名孙守仁,笔名竹篱,河北涞县人,其父系清朝末科秀才,幼承家学,好书画。1927年在唐山从事教育工作。1937年供职於东北大学工学院,“七·七”事变后随校迁西安,继迁四川三台。1949年后於三台、射洪等地任中学和师范学校美术教师。1977年退休,继续美术辅导工作。曾任四川省诗书画院副院长,成都画院画师,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绵阳地区画院院长,三台县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省政协委员。擅意笔花鸟画,常作荷花、梅花。作品有《画梅》、《鸡雏》、《墨荷》等。1982年於成都举办个人中国画展览 。后邀至唐山展出。有《孙竹篱画选》行世。1980年7月,孙竹篱先生(1907-1986)应四川外事部门的邀请,到成都金牛宾馆作画。一天,包括竹篱先生在内的一批老画家,光荣地得到小平同志、方毅副总理、省委谭启龙书记的接见,并与他们合影留念。喜讯传来,竹篱先生的同事、朋友、学生心情十分激动,奔走相告,以表达自己内心的喜悦,和他共享艺术家的春天的快乐。   1907年8月25日,竹篱先生出生于河北滦县,弟兄三人。父亲是前清末科秀才,爱好书画,安贫乐道。给他取名竹篱,有竹篱茅舍、自甘淡泊的意思。       他年幼时,在父亲的安排下,熟读《千家诗》、《古今名人画稿》。《千家诗》上面有很多插图,他一边读诗,一边看画,经常爱不释手,初步培养了对诗画的爱好。20年代北方军阀混战,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家庭无力供他读书,17岁时便失了学,转而学画,请本地画工指导。为了生计,也时常替人作些抄录缮写的事情。后来当了三年小学教员,课余潜心习画。在这期间,曾被北京京华艺专录取,参加函授学习。校方所寄的讲稿、范画,笔墨流畅,构图新奇,他对之发生了浓厚的爱好,反复研习,仔细琢磨,深受启发,对绘画的熟悉有所提高,风格也有了一些变化。   他30岁的时候,为了有机会饱览江南的风景名胜,以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搜集创作题材,离别了家乡,在无锡专署求得了一个雇员的职位。利用公余的点滴时间,游太湖,登惠山,逛画店,领会到江南风物确与生长他的北国大地迥然不同。他大开眼界,对景挥毫,留下了大量的写生画稿。       可惜好景不长,专署易人,他只得另找谋生之地。经多方奔走,1937年5月,由东南辗转到新迁西安的东北大学当了一名职员,从事文书缮写工作。于是就趁机游终南、登太华,欣赏王维山水诗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色。这对他的山水写生裨益甚多。"七·七"事变后又随校西迁,到了三台,这是他日后在诗画上有成就的转折点。当时他的夫人不幸病逝,他非常悲痛,常用诗画寄托哀思。名教授丁山、高亨、陆侃如、冯沅君看了他的作品,对他十分器重。丁山先生指点他多读名人画论,高、陆、冯几位先生教他多读阮嗣宗、陶渊明、李商隐、杜甫的诗,指出要学画,就得读诗,写诗,使诗、画有机地结合起来。他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在熟读许多名家作品的基础上,重点学习了阮、陶二人的田园诗;同时也尝试作诗,开初是摹拟,然后是有感而作。还精心读过谢赫、倪瓒、赵子昂的画论,对明清之际中国文人画派进行专门的研究,尤其对徐表藤、黄瘿瓢、任伯年、石涛、八大山人以及后来的吴昌硕、陈师曾、齐白石等人的画,在钻研琢磨上都下过很大的功夫。在西安期间,还到碑林学习书法,到了四川,继续坚持书法练习,并开始把它融合到绘画中去。在艺术风格上大有提高,在学习方法上,熟悉到应该由博学进到有重点,有专攻,乃舍山水、人物,专画泼墨荷花、梅花,后加画竹,直至成名。         新中国诞生后,竹篱先生先后任三台女中美术教员、三台五中教导主任。1955年3月至1959年8月,先后在射洪中学、乐至中学、射洪金华中学任教。       竹篱先生在射洪师范工作长达19年,从52岁直到年逾古稀。他老当益壮,除出色完成教学任务而外,对国画艺术顶峰的攀登,仍执着追求,不畏酷暑严寒,挥毫不止。这时仍继续把重点放在荷、梅、竹上面,打算十年画荷,十年画竹,十年画梅,其实远不止此。单是画荷,就几乎花了半生精力。从"十年看藕叶,八载忆潇湘"的诗句中,可以清楚地看见他那种长期不懈、勇于进取的精神。   他努力探索寻觅的目标,是大自然的美同作家心灵美的艺术统一。多年来,他坚持以写生为锻炼绘画表现技法和搜集创作素材的重要手段。经常冒雨到荷塘写生,独行到山涧蹊径画竹。每当夏季到来,常摘取荷苞一枝,插于瓶中,对含苞、开放渐至花谢的各个生长发育过程,都进行临摹。即使到了外地,也坚持出门写生,鸡鸭鱼鸟,紫藤芭蕉,随见随画。取法自然,做到"形似",展现作者高尚的情操和高尚的风格,做到"神似",在追求"神似"与"形似"辨证统一上,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文革"中,他在给一位朋友的诗中写道:"万里长城万仞山,玄黄老骥气凋残;读君诗罢长风疾,不觉轻蹄越几关。"表现了垂暮之年"壮心不已"的气概。他曾画一幅《菊石图》,题款诗这样写道:"疏篱狼籍漫苍苔,青蜂粉蝶日飞来。怪石嵯峨遮不住,一丛黄菊半边开。"表现了在当时受客观环境压抑的情况下,仍不甘心停下画笔的思想感情。        在荆棘丛生的坎坷小道上,他以顽强的毅力,迈着坚实的步伐,不畏缩,不停步,终于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   "四人帮"被粉碎后的1977年7月,竹篱先生参加了绵阳地区美术创作学习班。当年夏秋之交,不顾年老体弱,跋山涉水,先后到德阳白马关、广元朝天关写生。祖国壮丽的山河陶冶了他的情操,他从中找到了许多新奇的创作素材,迸发出对艺术的炽热感情。          竹篱先生不但工画,而且诗文书法亦佳。诗书画浑然一体,相得益彰。他认为绘画之所以要有诗,是因为"画外之意,必借诗而引起观者联想","画因诗方明画外之意";"画虽不言而有言,诗虽非画而有画",诗情画意,"耐人寻味"就在这里,但画上的题诗,又不单是解说画的附庸品,在运用上,既要注重使它与绘画融合,又不可忽视它有文艺上的独立性。"书法是我国特有的独立的一种艺术形式。"写得好的字,就是一种美丽的艺术品。书法笔墨可以表现个人的修养。绘画造形,可以灵活选取书法用笔,从画中笔墨可以看出书法的功底。至于画上题款,则是直接运用书法了。因此,诗书画三者融为一体,有其内在的原因,绝不是人们把它们勉强凑在一起的,"实乃按其自然发展的规律而逐步形成的。"   竹篱先生晚年,一直致力于以上述见解来指导自己的艺术创作实践。继续发扬中国大写意画的传统手法,着意创新,赋予以时代精神。每画必题,题必有诗(或有跋);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画因诗而传神,诗成了画中的灵魂。在书法方面,他先攻篆、隶,晚年临摹于右任草书,将篆、草融合,神韵贯通,构成了自己的特有风格。象竹篱先生这样的好画、好诗、好书法协调统一、互相衬托,妙趣横生,实属少见,称得上是"三绝"。        1980年7月,竹篱先生参加了四川省文代会。会后和10多名老画家一起应邀作画,荣获中心领导同志的接见。   1982年3月,中国美术家协会四川分会和四川绵阳地区文教局联合举办"孙竹篱画展"。这次展出了近百幅琳琅满目的国画作品。意趣高雅、生气勃发的"古瓶梅花"、"映水桃枝"、"秋荷群鸭"、"母鸡教子"……等许多画卷,使人心旷神怡,目不暇接,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四川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吕森赞扬他:"象展开翅膀的凤凰,从偏僻的山林飞到繁华的省城。"知名画家黄胄、冯健吾、李琼久、吴凡等一致认为展出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蔡若虹当即邀请他到北京中国画院作画,其作品被该院收藏5幅。同年十月,又应邀到西北大学讲学、作画。这年他的部分作品参加了川、浙两省书画篆刻联展。1983年,又有一批作品参加云、贵、川三省书画联展,四川省博物馆收藏他的作品20幅。1984年11月,他被任命为四川省诗书画院副院长。1985年4月,被选为四川省第五届政协委员,12月被吸收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同年,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孙竹篱画选》。1986年5月1日,香港《文汇报》辟专栏介绍他的生平并发表其作品六幅。在这段时间,国内《光明日报》、《文汇报》、《四川日报》、《成都晚报》、《西安晚报》也对他作专题介绍,并刊登其部分作品;还有些精品,由一些出国访问团体或外商带至日本、东南亚、欧洲大陆,受到国内外好评。   竹篱先生重视作画,精益求精,又讲究作人,严于律己。他生活简单,尽管已蜚声画坛,扬名中外,仍自奉甚薄,布衣蔬食,安之若素。一件穿了多年的棉衣,早已破旧,却不翻新。居家内除书画外,看不到有什么新的摆设、装饰。他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多次走上街头,为群众义务献字画。         他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呕心沥血,数十年如一日。退休后,仍十分关心青年美术爱好者的成长,耐心细致地进行指导帮助,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美术人才。   现在竹篱先生虽然人去了,但他却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国画1000余幅,古体诗近600首,书法作品200多件,画论若干篇。这是他几十年的心血,几十年的经验结晶。它将作为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份世世代代留传下来。


上一篇文章: 苏士澍 下一篇文章: 宋玉麟


相关文章
[        宁静致远-刘宁山水画作品[历代书著名书法家刘国权
[历代书百岁画家刘石平[历代书书画大师--爱新觉罗.启功
[历代书徐本一[历代书当代书法家陈兆庆
[历代书米南阳[历代书赖少其
[历代书李绪刚[历代书徐镇锁
[历代书“壶艺”与“陶塑”兼修的紫砂大师——...[历代书迟学龄
[历代书张延信[历代书何冀闽
[历代书苏怀祥[历代书苑福章

 鲁中书画网推荐内容载入中…… 

 鲁中书画网载入中…… 
主办单位:淄博市人民政府对外宣传办公室  技术支持:淄博时空  淄博信息港 投稿邮箱:shuhuawang@wo.com.cn 
©luzhong.shuhua.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编号:鲁ICP备14036922号-1  
Apalong php-b2b 行业网站基础系统

页面执行时间:0.0079379081726074秒

将本站加入收藏夹  将本站设置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