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1-10-27 阅读次数:
1859 【字体:大 中 小】 |
刘晓明,男,1975年7月16日出生于河北黄骅,1987年开始学书法。作品荣获第三届“中国书法篆刻电视大赛”优秀奖(中心电视台主办),《书法报》读友大赛优秀奖(《书法报》主办),“别克君威”全国书法大赛三等奖(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炎帝文化碑林”书法大赛三等奖(山西省书法家协会主办),全国“三农”书画大赛二等奖”(全国第五届农运会主办),中外烟酒茶“恒昌杯”书画大赛一等奖,纪晓岚碑林书画大赛佳作奖,颜真聊全国书法大赛优秀奖,张裕杯全国书画大赛优秀奖,入选“第二届流行书风、流行印风大展”(今日美术馆主办),全国首届“小榄杯”县镇书法大赛(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全国首届“秦皇岛之夏”大字书法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全国首届青年篆刻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书法导报》国际书法大展(《书法导报》主办)2004年青年国庆书画展(共青团中心 中国书协 中国美协主办),皖北煤电杯全国书法大赛(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全国荷花杯书画大赛中获 二等奖 ,人民日报 "纪念抗战全国书画大展获" 三等奖 。作品被万扇堂美术馆收藏。
学书过程中的一些感受
—-刘晓明
一直以来,我对书法艺术的审美标准有过很多思考,大概有十多年了,期间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观念也随着变化、更新,而现在,思前想后,还是很难把一些想法系统起来。不过,从传统意义上讲,清人刘熙载的《艺概》语“高韵、深情、坚质、浩气”,我以为还是可以在宏观上比较全面的体现这一客观标准的。当然,这是他观念里近乎完美的审美理想,实际操作起来可能会有困难,但是这对于我们理解传统有着很重要的意义。这几点的内涵,我的理解是:作品首先应有很高的韵致,不染俗气,这是书法艺术的灵魂。而只重韵致,忽视其它,作品便只是无血无肉的空空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