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陈玉龙 - 近现代 - 鲁中书画网
鲁中书画网 官方微博: 新浪微博:鲁中书画艺术网   搜狐微博:鲁中书画艺术网
会员注册 会员登录 网站帮助 意见反馈 员工认证 加盟我们 广告投放  
 
公告

  名家题赠展示区

 

陈玉龙

 发布时间: 2011-10-27 阅读次数: 1897 【字体: 】  

     陈玉龙,1921年生于江苏镇江。北京大学东方学系教授,北京大学书画协会会长,中国国际书画人才网学术顾问,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五十年代曾兼任北大校长马寅初先生秘书。平生以治史为主,兼攻文学与书法。故其书斋名曰“三苑堂”。     主要著作有《汉文化论纲》、《中国书法艺术》(其中《书法五感》一文深受书法界重视)、《天地有正气》等。曾应邀赴日本、美国、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五国和香港、台湾等地作书法艺术交流活动,效果甚佳。博物馆、碑林等重要场所均有收藏;书法作品曾赠予给许多国内外名流及政界显要,如:韩国总统金大中、池田大作等。      曾为当代闻名书法家舒同先生撰写书法展前言,并参加闻名书法家欧阳中石教授所举办的历届书法博士生论文辩会。2002年3月应邀参加北京当代闻名学者书法展。神来挥毫, 兴至赋诗——记北京大学陈玉龙教授的书法人生 。————————————————————————————————————————   桑榆晚景,欣逢小康,安贫乐道。一管在手,万种情怀。纸墨堪用,温饱无虞,与愿足矣。黄白之物,夺取五一,力争无求,颐养天年,自得其乐。。                   ——陈玉龙。                        走进位于西二旗的陈玉龙老先生的书房之前,早已对他的“三苑堂”有所耳闻。先生当年在北大东语系与季羡林、金克木并称“北大三支笔”,他毕生的研究熔历史、文学、书法于一炉,由此自题书斋名“三苑堂”。晚年的闲余时光,老先生自曰“纸墨堪用,温饱无虞,于愿足矣”。一支软毫,一方砚台,一张宣纸,是先生表达感情,表述感悟,表现艺术的最独特的方式。。                       “陈老师自己喜欢写字,腿脚不太方便之后还是不闲着,舍不下啊,也总是指导我们写,我现在都是他收的学生了。”师母一边收拾桌上的笔砚,一边乐呵呵地和我们说话。两位老人相敬如宾,一直都互相以“老师”相当。。                    屋内,“狂飙惊落,妙趣天成”几个书法大字厚重凝然,笔势雄强。轮椅上,老先生精神矍铄,谦虚地朝着我们摆摆手“没有什么硕果累累,只是我确实对书法很有热情,很有感情”,一口带着浓重镇江口音的普通话,一脸慈爱。                   坎坷求学路遇恩师。                        “我生也艰,我生也幸”,岁月绵长,记忆在迟暮之年却格外清楚。。                         1921年,风雨飘摇的年代,先生出生在有“金陵门户”之称的江苏镇江,从小受到古城文化历史的熏陶。五岁时,入私塾接受启蒙教育,模拟颜、柳二体,八年之间,每日书大楷和小楷各一张,临池不辍。离开私塾后,先生进入一所私立小学,之后又考入当时赫赫有名的江苏省立扬州中学。。                       时运不济,升入初中不久,日军入侵粉碎了他的求学梦。先生背井离乡,只身负笈辗转来到川滇大西南。在流亡期间,他曾当过学徒、练习生、雇员,为人刻过蜡版,备尝艰辛。。                         然而“生也艰,生也幸”,在山城重庆,先生结识了武昌起义元老、民国闻名教育家、书法家许学源先生,投师门下。谈话间,先生屡次提及恩师许学源。他说,在重庆这段时间,对他做人和学书法的影响都是最大的。他对于含蓄书法的理解和“以学养德”的思想都深刻地受到许学源的影响。。                         后来先生辗转又到北大,在马寅初老校长身边工作数年,风熏雨泽,德馨相传,学问、书法多受其教化和熏陶。在北大的几十年,先生在历史、文学和书法艺术上都各有建树,集学问家、散文家和艺术家于一身,其中任何一项,都是一般人难以望其项背的。作为一代硕学,50年大学执教字外的渗透和不同平常的经历,也为先生独特独到的书风增色不少。                   人书俱老匠心独运。                       先生八十诞辰书法展的开幕式上,闻名书法理论家张同印老师说,陈老书法真正地达到了“老辣、苍劲,人书俱老”。     。                  人书俱老,大笔豪情,笔下每一个字都彰显着先生多年的功力和深厚的学养。曾经采访过先生的马中华说,先生的作品,乍看似乎漫不经心,细细赏之,始感苍茫老辣,笔势雄强。。                         他写“翰逸神飞”四个字。“翰”字左右起伏,原本四平八稳的字极尽动感:“逸”字留空间于走字底和上侧,疏落有致:“神”落笔一竖苍劲有力,支撑起整个字:“飞”字起笔虚实相接,似断非断,收笔处反手处理,更显力度,更有神韵,似雄鹰展翅。这四个字,后来曾经作为礼品赠予给韩国总统金大中。。1988年,中国书法家协会首任主席舒同举办首次个人书法展,其前言即是舒老和组委会请先生为其撰写的;                      1996年,已过古稀之年的先生担任北京大学书画协会会长,为北大的学生,社团和外籍人士讲授书法美学和书法史课程,积极推进学校书画艺术的发展;                       2004年,欧阳中石教授举办全国首届书法博士论文答辩,聘请的答辩委员为沈鹏、冯其庸、史树青和先生四人;                   先生的书法,遒劲秀逸,别具一格,有江南才子的秀骨,颇为人们喜爱。作品先后在日本东京、大阪、新加坡、伦敦、布鲁塞尔等地展览,是馈赠国内外名流和政要的珍贵礼品,国内重要的博物馆、碑林处都有所收藏。                       先生说,一个书法家,除了把字写好,还要重视书论,要让书艺和书论结合起来,两条腿走路,才能相得益彰。先生自己学问好,字写得好,论书亦论得好。我国古代画论有谢赫的“六论”,言简意赅地说明了中国画的美学特征。而先生在习书过程中,提出了闻名的书法“五感”,即立体感、节奏感、朦胧感、空间感和时代感。                         先生认为,“立体感”强调的是书法应追求结构造型的凝重感,厚实、雄浑、壮阔,血肉丰满,此为书法艺术的筋络百骸:“节奏感”重在用笔气势,要刚柔相济,动静结合,使书法形象既端庄又凝重,爽爽有神:“朦胧感”重在意境神韵,要深邃、幽远、含蓄、蕴藉,神藏笔底,元气淋漓:“空间感”重在书法的章法布局,要浩淼、空灵、冲淡,济白当黑,黑白互补,纳大江广川之势于尺幅方绢:“时代感”强调的是求变创新,要立足传统而不为古人所宥,博采众长,转益多师。                   兼为散文家,先生和历史上许多书论家一样,用形象化的文字把一根根的线条构成的书法描绘得栩栩如生。一管在手,自有万种情怀,书艺、书论,人书俱老。                 以学养德德艺双馨                        书法界一直流传着先生写过的一篇题为《优入圣域—汉字书法艺术礼赞》的文章。文章中说,研究书法必须提高到美学高度;研究美学,必须提高到哲学高度,应当以浓厚学养领字。                   “以学养德”,这是当年先生的恩师许学源老先生留给先生的一笔宝贵财富,也是他几十年来一直坚信和坚守着的信仰。                       陈老一直强调,学习书法初期可能更多关注技巧,要把握一门艺术的基本语言,学习技巧是前提。但是稍微深入之后,修养即上升到了第一位。一个人假如没有相当的文化修养,在书法上就不能上层次,假如没有道德修养,那么艺术再高也会遭人唾弃。                       在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上,先生自己无疑是书法界的典范。先生治学,以史学为主兼及文学和书法。在史学方面,先生从事印度支那研究达半个世纪之久,主编了几部颇有影响的论文集,在越南、柬埔寨、老挝三国的历史和文化以及中越、中柬、中老关系史研究方面成绩斐然,是我国闻名的印支史专家。在文学上,先生早在学生时代就已经展现了他的才华。他的文章清新婉丽,给人以美的享受。《天地有正气》散文集收入北大百年校庆“未名文丛”第一辑。也正是对史学和文学的偏好,为先生奠定了深厚的文化修养,笔下每一个字都融入了传统的积淀和对历史、艺术的深刻理解。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生淡泊、谦和,如其自身所言,以学养德,深厚的“涵养”和道德修养通过笔端流泄于世。先生至谦,淡名利,对学生提携奖掖,关怀备至,他无门派之间,后学者无论是否是他的学生,凡有所求,他都积极回应;有问题者,不惜费时费力,予以解答;求为其书写序者,他欣然命笔。                       “人书俱老”,八六高龄的先生去年右腿骨折之后确实愈加老矣,但早起读书写字的习惯一直没变。而提笔写字的时候,先生铺纸研墨,精神抖擞,丝毫看不出老叟的神态。                        两个多小时的采访即将结束,先生欣然提笔,为我们写下了“神来挥毫,兴至赋诗”八个字,让我们有幸一睹先生挥毫泼墨的神韵。        “书如蛟龙,品如璞玉”,为书为人,先生德艺双馨:“神来挥毫,兴致赋诗”,一支软毫,一方砚台,一张宣纸,先生说,自己颐养天年,自得其乐。事实上,已过耋耄之年的先生仍活跃在书法艺术的领域里,身体力行地努力培养新人,不时地到全国各地传授和弘扬书艺。“他闲不下来,他喜欢,还能做些事情,还能写写字,他兴奋。”老伴张老师理了理坐在轮椅上的先生的衣角,轻轻地说。                 


上一篇文章: 陈忠南 下一篇文章: 陈鹏


相关文章
[        宁静致远-刘宁山水画作品[历代书著名书法家刘国权
[历代书百岁画家刘石平[历代书书画大师--爱新觉罗.启功
[历代书徐本一[历代书当代书法家陈兆庆
[历代书米南阳[历代书赖少其
[历代书李绪刚[历代书徐镇锁
[历代书“壶艺”与“陶塑”兼修的紫砂大师——...[历代书迟学龄
[历代书张延信[历代书何冀闽
[历代书苏怀祥[历代书苑福章

 鲁中书画网推荐内容载入中…… 

 鲁中书画网载入中…… 
主办单位:淄博市人民政府对外宣传办公室  技术支持:淄博时空  淄博信息港 投稿邮箱:shuhuawang@wo.com.cn 
©luzhong.shuhua.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编号:鲁ICP备14036922号-1  
Apalong php-b2b 行业网站基础系统

页面执行时间:0.27297687530518秒

将本站加入收藏夹  将本站设置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