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1-10-27 阅读次数:
2070 【字体:大 中 小】 |
余昌宇,号渔翁。1942年生于湖北省仙桃市乡,1962年毕业于湖北艺术学院,居住于深圳。 2010年10月12日,68岁的余昌宇以优异的成绩,被招录为中心美院张立辰中国写意画高级研究班的新生。
年近古稀的余昌宇,家住仙桃剅河镇余脑村。20世纪60年代,本在湖北美术学院就读的余昌宇,因学校 解散回乡务农。农耕之余,他师法自然,心摹手追,暗暗延续他的画家梦。1990年,48岁的余昌宇重拾画笔。在众人不解的眼光中,离别妻儿,进入北京画院短训班脱产学习一年。此后20年间,余昌宇厚积薄发,其创作的《忆江南》、《秋色赋》、《云收雨歇》等近百幅画作,屡次在国际、国内书画大赛中斩金夺银,多幅作品入藏中国美术馆。闻名画家周韶华称,余昌宇不仅用中国画语言与形式诠释了现实主义艺术精神,同时也用画作证实了鲜活生命的独特存在。2000年后,余昌宇客居深圳,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但他似乎并不满足已取得成就。2010年7月8日,他得知中心美院张立辰中国写意画高级研究班招生信息后,便按要求办理了报考手续。经过两个半月的紧张备考,9月25日,他参加了中心美院组织的中国画命题创作的笔试和面试。
苦心人天不负。2010年10月12日,68岁的余昌宇以优异的成绩,被招录为中心美院张立辰中国写意画高级研究班的新生。此后两年内,余昌宇将修完以山水、花鸟、人物画的艺术表现及基础理论研究为主要内容的7门研究生课程。[2]
艺术评价 早年就读于湖北艺术学院,后来下放农村整整十八年。余昌宇有许多不平常的经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朴质的乡土和纯真的自然给予他深厚的生活基础,促使他不肯放下手中的画笔。正所谓“丹青不知 老将至”到“知非”之年,他又赴北京画院进修,当了鹤发书童。在此,他对中国花鸟的内涵作了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更加扩大了自己的视野。
细读昌宇的画,能看出他娴熟的画技已经达到“手随心到”的境界。而他用这种新的眼光重新对他旧有的精神感受进行审阅和搜索,以那些最原始的乡野符号绘制出新的图式。其最见要领的搜是变“惜墨如金”为“挥墨如土”变“破墨”为“衡墨”以至“退墨”,依从画面效果需要,把握水的适时、适量的使用。从而使画面空灵而厚重,一扫粉脂之气,笔墨介于“没骨”和“有骨”之间,兼工带写,制作于笔法并存,既保持了传统的水墨韵味,又有别开生面的现代感。
“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昌宇先生在创作方面作出了许多不懈的努力,他的画逐步被人们所熟悉,在国外屡获大奖,作品被各大美术馆收藏。这些成就的取得与他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和 直豪爽的人品是分不开的,这也是他的画作独具个性化的根源之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