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就是读书,读书就是生活”,“读书是自我造就、自我成才的唯一道路”,当走进著名红学家、书画家
冯其庸先生的家时,对先生的话有了更感性的认识。
冯先生住在北京东六环外一个叫张家湾村的地方。二层小楼中一共有6个书房,一楼两个,一个主要收藏戏剧和明清小说并兼做客厅;另一个收藏各种古董和艺术珍品兼做画室。二楼一个收藏文学作品,一个收藏线装书和书画作品,一个收藏西部和敦煌的文献,一个收藏历史类和红学类书籍。记者拜访冯先生时,他正读一套35卷本的“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谈到读书治学之道,88岁的冯先生娓娓道来,原定半个小时的采访差不多进行了近两个小时。
识字是读书第一步
“读书要先识字。”冯先生解释说,“我说的字不是你们现在学的简体字,是
繁体字,甚至是比
繁体字更古老的古体字。”
冯其庸识古体字算是自学成才。初中时,偶然在旧书摊上买到一册《水云楼词》,该书著者蒋春霖,是太平天国时期的大词人。这不仅是
冯其庸喜欢读“词”的开始,也是他识古体字的开始。
《水云楼词》好用古体字,“开始我不认识,但小孩子好奇心很重,上下文一联系,在多篇词作中一分析,反复琢磨,也就慢慢认识了”。后来
冯其庸买到淮海词人丁至和的《十三楼吹笛谱》,也是一本用了大量古字的书,更增加了他对古字的认识。
再之后,
冯其庸在上海无锡国专读书,便经常去福州路的书店找古书看,“那时候书店特别好,可以在里面随便看书,想买就买,不买还能借回去看。有一个温知书店,我和经理王兆文成了好朋友,有时我看书太晚了就和店里的伙计一起搭个铺盖睡在店堂里,第二天早上起来继续看书”。
冯先生说:“我国五千年文化历史没有中断,靠的是文字记载。从甲骨文、钟鼎文到大篆、小篆,再到隶书、楷书,一脉相承。虽然现在汉字简化了,但古籍都是用
繁体字记载的,如果不认识
繁体字,如何能了解我们的文化传统、历史传统、思想传统?中国古籍浩如烟海,仅仅读别人转成简体字的书远远不够。所以我希望起码大学文科设置
繁体字课程,让文科学生都能识读、运用
繁体字。”
对个人来说,识
繁体字是读书的第一步,对国家来说,培养识
繁体字的年轻人也极为迫切。冯先生举例:“关于钓鱼岛争端,最近在美国、英国、日本都发现了古地图,上面明确标识钓鱼岛属于中国,钓鱼岛这三个字还没有太大变化,我们能认识。但如果是其他
繁体字,我们不认识的,那这些重大意义的文献资料岂不是没用了?”
现在不仅台湾、香港地区,我国的周边国家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泰国也都在读
繁体字,难道将来我们的历史文化要让他们来研究吗?文字都不认识,传承就无从谈起。
冯先生又言:“有人说推广简体字是减轻负担,但我看反而给年轻人增加了负担,学了一套简体字,还得再学
繁体字。其实学
繁体字并不难啊,我小学五年级水平,都能自学学会,年轻人学
繁体字肯定没有想象的艰难。”
读书要“横读”加“竖读”
“过去学科没有现在分得细,如果研究的领域分得太细,可能难以产生通才式的人才。”冯先生认为,学问之间是彼此关联、互相激发的。读书也是一样的道理。搞文学的不懂历史,搞历史的不懂文学,都会事倍功半。文学与历史,甚至还有哲学、民俗等学科,本来就是共生共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果不能全面涉猎,怎么可能发生联想,获得精深的见解?
“所以,我认为学科可以越分越细,读书却该越读越宽,惟其如此,才能融会贯通,才能更全面地看世界、想问题。”冯先生说。
但读书若只求杂又难免泛泛、流于一般水平,因此在书读“宽”之后还得读“专”。冯先生说自己开始研究《红楼梦》时,也有些担忧:《红楼梦》研究都有百余年历史了,能出新东西吗?后来他从历史角度查曹雪芹的家世,查出很多史料,结合曹雪芹家世的兴衰,再结合《红楼梦》的书、脂砚斋的评注,写了《曹雪芹家世新考》。
读书不能只在书斋里做,还要从实践中求真知。譬如冯先生对“项羽不是死于乌江”的评判,他说,“《史记》里明确记载: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东城我实地去了,在现在安徽省定远县境内,离乌江240华里。司马迁明明白白地讲‘身死东城’了,怎么能到乌江呢?读书还要结合实际认真调查,历史真相才会明白”。
冯先生说,读书既要连类来读,又要分类来读,连类是读通史、综合史,是横读;分类是通读专史专书,是竖读。“凡书都有其独到之处,也有其不到之处。我们取其独到之处而知其不到之处,取其独到处,则只有所得,知其不到处,则明以谋补也。”
冯其庸,名迟,字其庸,号宽堂,1924年生。历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红楼梦学会名誉会长、《红楼梦学刊》主编等职。
他以研究《红楼梦》闻名于世。著有《曹雪芹家世新考》、《论庚辰本》、《梦边集》、《漱石集》、《秋风集》等专著。还在研究中国文化史、古代文学史、戏曲史、艺术史等方面作出了成就。近十多年,着重研究中国大西部的历史文化艺术,著有考证丝绸之路和支架取经之路的大型摄影图册《瀚海劫尘》。
冯其庸还擅长于书法和绘画,所作书画为国内外所推重,被誉为真正的文人画。
《中国科学报》 (2012-11-02 B2 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