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通儒饶宗颐先生的书画册页作品将在今年文博会期间隆重推出。这不仅是深圳海天出版社多方努力的一大收获,更是深圳文化界的一大盛事。很多人或许还记得,两年前饶公在深圳举办敦煌学艺展,在开幕式上老人家满怀深情地讲了一句话:“我和深圳很有缘分。”这一次,老人家再次选择了深圳,将自己在不同时期创作的绘画和书法作品交给深圳,由海天出版社以丛刊的方式辑印成册。这份信任让深圳人在感动之余也倍感压力。5月9日,深圳出版发行集团总经理尹昌龙和副总经理何春华率队专程赴港,在英皇峻景酒店拜会饶宗颐先生,本报记者获邀同行,得以再次亲聆饶公谈书论艺,真是如沐春风。
◎“那么多书会把我压倒下的啊”
当饶公以一身深色西装、系着彩色条纹围巾出现在我们面前时,儒雅的大家风范令人眼前一亮。饶公与我们逐一握手问好,矍铄的精神让人很难相信这是一位95岁高龄的老人。饶公的女儿饶清芬女士告诉我们,听说是自己系列画册的样书印出来了,饶公今天兴致很高呢。
落座之后,尹昌龙首先向饶公转交了深圳市政府和深圳读书月组委会联合颁发给饶公的“特别贡献奖”奖牌,以表彰和感谢老人家对深圳读书月所做出的特殊贡献。自2001年起,饶公就一直出任深圳读书月的特别顾问,而饶公十年前为深圳读书论坛所作的那场开坛演讲,更是极大地支持了刚刚起步的读书月活动。深圳市的各级领导,还有众多喜欢读书的深圳人,都对饶公充满了感激之情。饶公愉快地接过奖牌,也请尹昌龙转达他对深圳市各级领导和读者们的谢意。何春华副总将深圳读书月十周年纪念画册《书香十年》拿给饶公看时,饶公看着自己十年前在深圳作演讲时的照片,风趣地说道:“我的变化不大嘛,还是十年前的样子嘛。”
当负责“饶宗颐书画册页丛刊”装帧设计的雷雨先生将画册的样本拿给饶公审看时,老人家高兴地将样本端举在眼前,仔细看了起来。“这个帖子启功先生也临摹过,但是我们的风格完全不一样。”看到其中的一页临帖,饶公特意指给我们说。
据尹昌龙介绍,此次海天出版的“饶宗颐书画册页丛刊”共有六集,在第七届文博会期间,将首先推出四集、每集12册。这四集中包括书法作品两集,即《选堂临碑十二种》和《选堂临帖十二种》;另外两集为饶公的绘画,一集为《选堂游屐写生丛刊》,主要是饶公在海外游学时的写生,一集为《神州胜境——选堂中国写生丛刊》,是饶公在内地游历时的写生作品。“5月13日,今年文博会首日,您的48本画册将与读者见面!”尹昌龙郑重地对饶公说。
“48本!那么多书会把我压倒下的啊!”饶公这句幽默的话,把大家伙儿都逗笑了。在笑声中,大家都分享到了老人家的愉悦之情。饶清芬女士告诉我们,一次性集中出版这么多书画作品,这对饶公来说,还是首次,所以老人家特别高兴,也对这套书特别期待。
“我们会将印刷出来的第一套书在第一时间送给饶公过目。”何春华副总当即表示。
雷雨先生还透露一个细节,说明饶公对这套画册的看重:老人家为这套书的出版,专门为每一册重新题写了书签和包装盒上的书名。“这是很不容易的啊,老人家那么大的岁数,在几天之内题写了48个书名啊!”
饶宗颐书法作品。
◎“八大山人对我的影响最深”
在即将出版的这套画册中,我们可以看到饶公读书讲学,足迹遍及世界五大洲;而祖国的名山大川更是无处不留屐痕。在饶公的笔下,欧陆的皑皑雪峰、北美的莽莽丛林、埃及的金字塔、黄山的云海、西北的戈壁,尽展蓬勃生机。“搜尽奇峰打草稿”,使得饶公的书画作品境界博大,气象常新。
见饶公读画兴致勃勃,记者便趁机向饶公请教:“学者们通常将您的绘画归结到文人画,但在您的作品中,我们又分明可以看见来自敦煌佛教绘画(即敦煌白画,也就是线描画)以及中国民间绘画的痕迹和影响。那么哪种画风画派对您的影响最大呢?”
面对记者的这个提问,饶公非常肯定地说:“文人画对我的影响最大,尤其是八大山人对我的影响最深。”由于担心我们听不懂他的潮汕口音,饶公还特意将八大山人几个字写在纸上给我们看。
事实上,饶公对八大山人极有研究,曾撰写多篇文章专论八大山人,并概括出八大山人艺术的内在理念,“一是有骨气,二是得大自在。在这里面,学与艺的相资循诱,乃是深入到文化生命的根■处。”而这也正是饶公书画作品传递出的意境和精神。
那么游历了世界各地,看遍了各国的艺术珍宝,饶公的艺术风格有没有受到外国艺术风格的影响呢?面对这个问题,饶公认真思考了一下,然后说:“还是有的,我非常喜欢毕加索的绘画。”
饶公告诉我们,他在法国讲学时住在他的学生江德迈家里,她家的附近就是毕加索博物馆,江德迈经常陪着他去那里看毕加索的作品。听饶公讲到此处,饶清芬女士不禁插话说:“有趣的是,江德迈本来是研究西方法律的,可是受到我父亲的影响后,转而研究东方的王道和艺术,后来成为一名东方学学者。”
听到这里,大家禁不住笑了起来,显而易见,在这个西方学生面前,饶公所展现出的东方传统文化的魅力,显然要比毕加索更吸引人。
◎“真正的学问是要串通起来做的”
饶公在谈话中一再强调一个理念,那就是融会贯通,尤其在艺术创造与人文科学的关系方面。“今天的科学太发达了,以至于专门学科非常发达,人人都是专家,但却不能贯通,学和艺完全隔开了。”饶公对此不无遗憾,“其实整个世界的文化都是贯通相连的,我们可以从文字的起源发展和流传中,看出世界各种文化发展的共性。可惜的是,目前我们的研究工作总是局限于局部。分开容易串通难,而真正的学问是要串通起来做的!”饶公如是说。
黄苗子先生曾撰文评述饶公的书画,认为他之所以“落笔便高”,是与他广博的学问分不开的。饶公自己也喜用“学艺双携”来形容他的文化生命,并一直身体力行。饶公精通诗词、书画、古乐,对我们已经逝去的那个伟大传统有细腻的了解。饶公曾这样概括自己的治学从艺心得:“我写画同我做学问一样,做学问向来不讲人家讲过的话,写画不照人家走过的路走。我写画学古人,但也是写我自己,就像写诗步古人韵,实际上是写我心中的诗,是借古人的躯壳表达我的精神。”20世纪的中国文化困厄迭起,残荷犹有傲霜枝,饶公以自己的努力,续写了中华古文明的辉煌典范。饶公师古、师心、师造化,以诗心禅意、书道琴艺印证画理,力图改变学术与艺术“不相携手的局面”。通过他的学术与艺术,我们见到的是鲜活的传统。
在饶公的绘画写生作品中,饶公尤喜在画上题写诗词。所到之处,必留有诗句。这似乎是饶公记录旅行的一种方式。不过当我说出我的这种看法时,饶公却告诉我说,记录行程只是其中的一个目的,就好比日记那样;更多的是想说理。“我们古人写诗,要么是寄情山水,要么见物言志,就是很少说理。而我就是要通过诗词来说理。”饶公说道。
说到诗词的话题,饶公谈兴更浓了,他说:“我以前出过一本诗词叫《长洲集》,里面有82首和阮籍咏怀诗,你们猜猜我用几天写出来的?”没等我们回答,饶公就自揭谜底了:“五天!”看我们惊讶的样子,老人家不无得意地说:“我只带一把古琴,在香港长洲岛上的朋友家小住,一边弹,一边就写出来了。很容易嘛,因为诗心和琴心是相通的。”
从饶公的描述中,我们依稀感受到历代先贤在诗意、琴心和画境中陶冶心神、创造艺术的美妙意蕴,不禁心驰神往。然而,一种失落和痛楚也随之而来:当今之世,能够具有如此诗心琴心书心画心而又能心心相应融会贯通的高人又有几何?在饶公身上所体现出的文人传统,似乎正与我们渐行渐远,而面前的饶公又是那么清晰地向我们传递着浓郁的文人气息,令人为之敬仰为之痴迷。这大概正是文化大师的人格魅力之所在吧!
临别之际,我们由衷地祝愿老人家健康长寿,饶公向我们执拱手礼告别。饶清芬女士还请我们转达饶公对深圳读者的问候和歉意:由于年事已高不便远行,饶公不能出席13日在深圳举行的“国学大师饶宗颐书画册页丛刊”的首发式。但饶公与深圳的缘分还将赓续。据尹昌龙介绍,饶公诗词集《清晖集》即将由深圳海天出版社再版,预计今年读书月期间可以与读者见面。与此同时,海天出版社已经将出版饶公的著作作为长期重点项目来主抓,相关合作目前正在洽谈中。接下来,还将逐步出版饶宗颐画传、饶宗颐书信集,以及诸多散佚已久的饶宗颐海外著作。“我们希望海天出版社可以尽自己的一份力,为保存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为深圳的城市文化积淀做一份贡献。”尹昌龙说。
深港一水之隔,深圳的文化人可谓近水楼台,从“文以化人”的角度而言,我们相信,饶公的学识、才艺乃至他的诗意生活方式,都会更多地惠及深圳人,而饶公身上所体现出的人文传统和人文精神,必将给我们带来宝贵的启迪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