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国内艺术品市场作品价格越卖越贵,天价作品不断涌现,很多艺术家的身价也是扶摇直上。火热的市场行情下,人们发现,不少画家的成名,背后都有艺术推广人或投资人的助力。近日,记者采访了艺术推广人、美术评论家纪太年先生,揭秘国内艺术品市场五花八门的包装手段。
纪太年认为,古今中外,很多艺术大师都是“包装”出来的,“当然,前提是这个艺术家确实有大师级的作品,包装的作用在于让他的作品被更多的人了解。”纪太年告诉记者,在国外,很多艺术大师的成名同样离不开包装。1903年,毕加索遇到了非常有实力的艺术推广人沃拉尔德,对方以2100法郎买走他的31幅作品,经过包装,3年后,毕加索的单幅作品就卖出了1.1万法郎,以后又屡次刷新市场纪录。毕加索的妻子曾在回忆录中提及,毕加索经常和他的艺术推广人沃拉尔德在地下室里商量谋划,围绕画作制造新闻热点,吸引眼球。
近些年的国内书画圈,“包装攻略”正日趋丰富,最常见的模式是:投资人或企业家选中一个尚未成名的画家,以低价收藏其大量作品,或以合同形式包下画家每年创作的全部或部分作品,然后通过一系列手段来为画家宣传造势,提升知名度,等到其作品价格攀升到一定高度后,再将“囤积”的画作出手获取高额利润。而包装的手段也是五花八门,比如请美术评论家撰文;频繁举办个人展览、出版画册;出席活动或制造话题,提高媒体曝光率等。纪太年先生还以几位名画家为例,总结了几种典型的包装方式。
陈逸飞的“哈默背景”
1980年,陈逸飞怀揣38美元自费留学美国。刚到美国时,他靠给杂志画插图和到博物馆修补名画赚钱为生,后来成为美国哈默画廊签约的首位中国画家。1983年10月,哈默画廊为其举办首次个展,并请来许多世界知名收藏家。
此外,哈默不仅亲自撰文为陈逸飞造势,并称陈逸飞是“中国最优秀的艺术家”。短短几年时间,陈逸飞就跻身世界著名画家的行列。他的成功,哈默画廊功不可没。
范曾的“画外功夫”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荣宝斋和画家范曾进行长期合作。后来,荣宝斋每年为范曾搞一次年度作品展,采用中国传统艺术机构的运作模式帮他包装造势。1983年,日本一家财团在冈山为他建立了“范曾美术馆”,中国当代在世画家建美术馆,范曾是第一个。1987年,49岁的范曾赴日本东京大孤、冈山举办画展大获成功,他用展览筹来的费用,为南开大学捐建了一座东方艺术大楼。这些举动,客观上迅速提升了范曾的影响力。
吴冠中的“企业推广”
吴冠中的成功从商业运作来说,万达的介入对他的成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1999年,吴冠中来到大连,在万达集团看到了他的很多作品,双方从此建立了良好关系。万达集团先后收藏了吴冠中的70余幅画作,大多是其创作生涯的重要作品。2004年6月,万达集团拿出这些作品办了一个吴冠中全球巡展,并在巴黎参加中法文化年活动,引起轰动。加上1992年大英博物馆打破惯例,首次为在世画家吴冠中举办大型个展。 据《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