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前,广东省香山(现名中山)县。
在石岐仁厚里,一户刘姓豪宅的左首,是处稍显寒素却很雅致的院落。这处宅子是黄祖耀曾祖父留下来的,墙角椽缘,渗透着黄家几代人的悲喜。黄祖耀的祖父黄屺乡(一作芑香,名绍昌)是清末举人,做过福建总督何璟(筱宋)的幕僚,后来在广州广雅书院(当时广东省最高学府)教授史学,再后来则在石岐丰山书院担任山长(相当于今天的中学校长)。在广东大儒陈澧的《东塾集》中,收有《与黄绍昌书》,是探讨学术的信札。
老宅的天井不大,却让1913年出生的黄祖耀极其喜欢,他会在雨天光着脚丫在积水里放纸船;左边邻居家有株老龙眼树,结果时正好垂过自家院子墙头,趁大人不备,他会举起竹竿,然后大快朵颐。
有时候,黄祖耀也会在书房里发呆。书房分两进,在外面那间摆放着一只大铜鼓,铜鼓正中是一只蹲着的蛤蟆,外围是四只铜耳。每到暑天,黄祖耀总喜欢伏在铜鼓上面,或者趴在铜鼓旁黄蜡石面的凳子上,吸取身下的丝丝凉意。在书房的墙上挂着任伯年的四屏花鸟,一幅是桃花、流水、春鸭,一幅是芙蓉、山石、黑白花猫……
黄祖耀专注的目光引起了他四姑妈的注意。年轻寡居的四姑妈很喜欢幼小的黄祖耀,虽然她只会看“木鱼书”(一种广东民间流行的唱本),却愣是用广东土话编出了四句诗让他背诵:
鸭仔落田“打丁氽”,
猫儿上树看花林,
阿婆唔食三餐饭,
唱条歌仔解婆心。
黄祖耀的父亲黄冷观,倾向革命,是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会员。一份在香港发表的史料这样介绍:
黄冷观十七岁时,补博士弟子员,十八岁就读师范。清末光绪宣统年间,黄氏以鼓吹革命为己任,与李怜庵和郑岸父等创立《香山旬报》和《香山旬刊》激励民族思想。民国建立,党中文人多有晋身仕途,但黄氏淡泊名利,未有侧身其中,仅领虚衔,后来袁世凯企图恢复帝制,黄氏当时主持《香山旬报》,发挥谠论,声罪致讨,为粤督龙济光所忌,下令封禁,该报乃改名为《岐江日报》。但攻击帝制,比前更烈,卒遭监禁,在狱两年,仅免不死……
父亲最终得到赦释,却是因为黄祖耀的舅舅。黄祖耀的外公在广州一家名叫恒昌的民营轮船公司做账房,生有一男六女;黄祖耀的母亲是最小的一个。外公家唯一的男性子嗣是个秀才,很受康有为的重视。在戊戌政变以前,黄祖耀的舅舅极端活跃,推崇改良;戊戌政变以后,变得行踪不定。1914年,黄祖耀的父亲被捕入狱,关了两三年仍不得释放,后来,据说是受黄祖耀舅舅的恳求,康有为给时任广东督军龙济光去了一封信,信里说“明德之人(指黄祖耀祖父),不可令其无后”,黄祖耀的父亲才得以还家。
被保皇派所救,这让身为同盟会会员的黄祖耀父亲感到屈辱,他在出狱后立刻在报上发表声明,表示自己的出狱“与保皇党康某无涉”。
父亲非但不领情,还如此大张旗鼓地与黄祖耀舅舅所代表的保皇党划清界限,这同样也让外公一家颇感不满,两家人的关系由此疏远了一阵子,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黄祖耀一家定居香港。遗憾的是,那个时候,黄祖耀的舅舅,那位有才华有想法的年轻人,已经随着改良运动的失败失踪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