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陔兰殿试试卷左半部分。 记者 梅鲁生 摄
一份108年前的殿试试卷让临沂市河东区收藏爱好者王池兴奋不已,因为这份试卷是中国最后一次科举考试的试卷,答题者是沂州府举人庄陔兰。在这次考试中,庄陔兰取得殿试二甲第十四名,是中国历史的“末代”进士之一。
12月18日,在河东区东兴路小画家美术培训学校,记者见到了王池收藏的这份殿试试卷。该试卷长240厘米、宽44厘米,因历经100余年,卷面已稍泛浅黄色,试卷下面还有水渍痕迹。试卷正面有二甲第十四名的朱批,里面列举庄氏祖孙三代姓名,通篇文章以小楷颜体书写,以八股文为主。文章从立政用人到国家教育,均作了详细论证。
王池告诉记者,他是莒南县大店镇人,大店庄园是鲁东面影响最大的地主庄园,园主庄陔兰曾中过进士,当过孔府末代衍圣公孔德成的老师,还是一位革命进步人士。因此,他对庄陔兰十分景仰。7年前,酷爱收藏的他从朋友处听说市场上有庄陔兰殿试试卷的消息后,就下决心不惜一切代价买到手。后来,他四处打探,各处搜寻,辗转反复,功夫不负有心人,殿试试卷最终还是到了王池手中。
王池的朋友、原临沂收藏家协会会员王敬强说,王池收藏的庄陔兰殿试试卷,是光绪三十年甲辰恩科时的,庄陔兰中二甲十四名进士,试卷用七层白宣纸装裱,有手书墨印渗透的痕迹,并有官印、实名、书法等多种因素佐证,应是真迹。
12月15日,山东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孙敬明在潍坊市博物馆,鉴定了庄陔兰殿试试卷。他综合考证后确认,该试卷系真迹。
收藏经历:几经波折,终将宝贝收入囊中
谈起试卷收藏的经过,王池颇为自豪。
王池告诉记者,他的曾祖名叫王海峰,是光绪年间的贡生,清朝末年曾在莒南大店、河东郑旺一带教过私塾。王海峰与庄陔兰有些私交,并曾在庄陔兰的家中见过这份殿试试卷。
至于为什么庄陔兰能得到自己的殿试试卷,至今仍是一个迷。一个可靠的分析是,由于当时战乱频起,侵略者趁火打劫,很多宫廷藏品被偷偷带出皇宫,庄陔兰不知通过什么途径,也将自己的殿试试题带了出来。后来,由于社会动荡不安,庄陔兰的殿试试卷流落民间。
2005年春节,王池听本家的姑爷爷说曾在儿子家中见过清朝的科举试卷,而且是临沂本地近代名人庄陔兰的殿试试卷,可惜现在已不知去向。
当时王池听后大吃一惊:没想到家乡有这样的宝贝!于是,他千方百计地打听试卷的下落。
经过半年的查寻,先后辗转五六个村庄,询问了十余位知情人,最后在莒南县板泉镇驻地一个村的村民家中,王池找到了这份试卷的下落,可惜家中男主人长年在外打工,只有妻子在家,妻子称没有那回事。
3个月后,正值农历八月十五,王池想可能男主人会回家过中秋节,于是他又来到这户人家,恰逢男主人在家,但他说试卷已经卖给了别人,并且不愿透露半点买家的消息。
王池听后大失所望,但是他非常想一睹试卷的真容。于是,他在板泉镇驻地住了两天,恳求对方能透露点买家消息。
也许是被王池的诚心打动,对方逐渐松口,说:“试卷虽然有买主出了价,却一直未来拿走。现在可以让你看一下,但不可以外传和拍照,以免走漏风声。”
展开试卷后,王池立刻被精美的书法所吸引,试卷古色古香,规制严格,给王池以极大的震憾。
玩了十余年书画的他,觉得该试卷是庄陔兰的殿试试卷真迹,一时爱不释手,并下定决心想买下该试卷。但由于主人要价太高,王池无力支付,虽然看了又看,也只能遗憾地离开。
由于卖家要价较高,为慎重起见,他见到殿试试卷后,查阅了很多资料,并找了原临沂收藏家协会会员王敬强进行鉴别,最终确认为真品。
过了半年多,王池手头宽裕了些,于是又找到试卷主人要求购买。可惜主人说试卷已经出手,经王池百般肯求,主人才透露了买家的信息,王池马上联系到这名新买主,可惜新买主不愿出手。
王池几经肯求,在一个多月后,新买主才最终同意以高价卖给他。
庄陔兰故居中的庄陔兰画像。
庄陔兰其人
明清时期的鲁南地区崛起了一座庞大的地主庄园——大店庄氏庄园。该家族以耕读起家,历经几代积淀,日渐繁荣。庄陔兰就是这一家族涌现的一位在山东近代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
庄陔兰,字心如,号春亭,晚号春苔,莒州大店(今属莒南县大店镇)人。清政府时期,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国史馆编修、朝议大夫;后被清政府官派日本入东京法政大学学习法政,并秘密加入中国同盟会。
民国期间,他先后担任山东省民政长官公署总务厅厅长兼任山东图书馆馆长,山东省议会副议长,国会参议院议员、国会商榷委员会委员。
生逢乱世的庄陔兰,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原名叫庄阿兰,在参加殿试时,因与慈禧太后的乳名叶赫那拉阿兰重名,便被赐名为陔兰。
到了1906年,清政府曾向日本派出了一批留学生。庄陔兰就在保送之列,进入日本法政大学进修学习。期间,庄陔兰秘密加入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两年后,他学成回国,先后担任山东法政学堂监督和山东巡抚孙宝琦的秘书。
辛亥革命爆发后,他和革命人士与地方官僚士绅联合,逼迫山东巡抚孙宝琦宣布山东独立。当清廷要派兵镇压的时候,他说动清政府巡警部右侍郎赵秉均出面,劝清政府不要派兵,才未酿成大血案。袁世凯窃取政权后,大肆搜捕革命党人,他积极营救被捕人员。
1925年,孙中山逝世,庄陔兰脱离政界,弃官归乡。此后,他先后在北京宝善寺、青岛崂山广善寺研究佛经。1932年,他返回家乡,期间出任《重修莒志》总纂。
因其在鲁南一带才学声望很高,1936年,他被曲阜孔府聘为末代衍圣公孔德成的塾师,教习经文、书法。1946年9月,74岁的庄陔兰病逝于孔府。依照庄陔兰初到孔府时“我不提请辞去,不能辞退”的要求,孔府把庄陔兰葬在了孔府园林。
记者 刘青 整理
延伸阅读 清朝科举考试
清朝,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又称为大比。由于是在秋季举行,所以又称为秋闱。参加乡试的是秀才(生),但是秀才在参加乡试之前先要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成绩优良的才能选送参加乡试。乡试考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
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所以会试又称为礼闱,又称为春闱。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称传胪。
科举制度是隋以后各封建王朝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分科取士而得名。汉代已有考试取士之法,但系临时措施,并未形成定制。宋以后各朝科举制仅有进士科。唐宋进士科主要考试诗赋。宋神宗熙宁时,王安石改用经义。元、明、清均用具法。明清两朝的经义以《四书》、《五经》的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须依朱熹《四书集注》等书。
1904年,中国举行最后一次会试、殿试,这也是科举制度的末班车。此时正逢慈禧太后七十岁生日,为庆贺这一“节日”,于是将本次正科的会试和殿试改称为甲辰恩科。
1905,许多封疆大臣,如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端方等人联名奏请立停科举。慈禧太后下诏书,宣布自1906年开始废除科举。这样,实行了1300年之久的科举制度完全废除。
庄陔兰殿试试卷右半部分。 记者 梅鲁生 摄
庄陔兰殿试答题胜在何处 文章立论高远,文畅辞达
一纸答题决定书生命运。庄陔兰殿试取得二甲第十四名,他的答题胜在何处?
原临沂收藏家协会会员王敬强说,一般来讲,殿试的试题是经史、时务策,就是以《四书》、《五经》的文句为题目。规定文章的格式为八股文,并限定字数。清初多为三题,约二三百字。康熙以后多为四题,有时五题,约五六百字。
王敬强认为,庄陔兰的试卷是典型的八股文,共2000余字,通篇以“治国之道,在于立政;立政之本,在于用人”为立论基础,阐述了“破庸人之论,求非常之才”的经国济世方略。
通篇文章围绕主题,引经据典,分论展开,从四个方面论述:察吏、练兵、理财、兴学。
文章首先阐述察吏之道,“粉饰欺蔽之习积而益深,非立法以杜之”,阐述察吏以立法之道,治疗官场粉饰假空之陋习。
策论之二为练兵之道,着重论述了“兵强于学,学兴于教,基诸童稚”的观点,体现了以教育为本的人才兴兵之道。
策论之三为理财之道,理财之道在于“开源节流”,并引经据典,以“农以导食之源,工以睿用之源,商以裕利之源”为开源节流奠定了理论与现实基础。
策论之四论述兴学之道,倡导“师道立而善人多”、“破庸人之论,以用非常之才”的人才选拔制度。
整篇策论紧紧围绕“兴国”的主题,阐明选拔优秀人才并善用之。实为“以正我国家亿万年有道之长基”。
文章立论准确,逻辑严密。语言中正平和,礼让通达。通篇气势恢宏,实为难得一见的文学佳作和书法珍宝。
记者查阅史料了解到,1900年,庚子事变爆发,八国联军入侵首都北京,慈禧太后下令和谈,接受八国联军提出的《辛丑和约》,此举对中国打击甚大,朝廷保守派主动进行变法。1901年到1905年,清政府就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等问题连续颁布了一系列“新政”上谕。庄陔兰的答题切中时弊,有理有据,字字珠玑,被阅卷官看中在情理之中。
山东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潍坊市博物馆研究室主任孙敬明在鉴定庄陔兰殿试卷(资料图)。
辨真伪:试卷及答题符合殿试格式
王敬强介绍,清朝科举试题初由内阁预拟,恭候选定。殿试前一天,读卷大臣全部到文华殿密拟试题,先送上八个题目,由皇帝亲自选出其中四条,然后读卷大臣再照此命题,然后密封起来再送到皇帝手中,皇帝看完后再发给读卷大臣。读卷大臣一起到内阁,在监试御史的监督下,内阁中书用黄纸书写。当晚,在内阁大堂传给工匠刊刻印刷,第二天凌晨印刷完毕。
试卷、草卷在考生入场时唱名发放。在考场发卷时,应试者应跪拜接受,再到自己的考试桌前答题。考生答题时,不用抄题目,直接低二字写,空出的二字留为抬头之用。文章用“臣对”开头,收尾用“臣谨对”。文内遇有“皇帝”、“宸严”等字另行抬头书写,全文禁止添注涂改。
交卷后,弥封官要把卷面对折成筒状,用纸钉钉固,并将其姓名封藏,加盖“弥封官关防”之印,上下各一方,以防考官徇私作弊。卷背接缝处盖礼部之印。
试卷共由八名读卷大臣阅卷,极为严格,他们的姓氏也会按任官大小次序排列在卷背。
记者看到,庄陔兰的试卷呈折叠状,共有22折。其中,第1折试卷卷面有“二甲第十四名,应殿试举人庄陔兰”的字样,并加盖了礼部的红色官印;第2折试卷卷面写有“殿试举人臣庄陔兰,年三十年岁,山东沂州府莒州府莒州人,由拔贡生乐安县训导应光绪二十九年乡试中式,由举人应光绪三十年会试中式。今应殿试,谨将三代脚色开具于后。三代,曾祖恩植、祖应宸、父廷璐”的字样;第3折试卷面有金黄色的“二甲十四名”官贴标签,第4、5折为红色官印及加秘印;试卷正文共15折,全部用精美的颜体书写,全文2000余字,文章排列和书写与王敬强的说法吻合;第21折试卷卷面为空白;第22折试卷卷面为“印卷官礼部员外郎臣瑞光、礼部主事臣方策安”。
王敬强说,庄陔兰的殿试试卷由这样几部分组成:满汉合璧的礼部官印及殿试举人的姓名;履历,应试人姓名、年龄、籍贯、乡试及会试中式时间,三代姓名,并于名下注明已仕、未仕;试策正文;卷底,朱文大木记戳,上面有印卷官姓名。因此,该试卷应为真迹。
论价值:颜体书法精品之作
王敬强说,殿试应试者欲得高第,除文章写得好外,关键还在其书法。清朝皇帝一向有注重殿试楷法之说,甚至到了“抑文重字”的程度。因而有的考生策文流畅且颇具才华,但由于不合楷法,或书法不佳,至使应试受挫,或未列优等。
庄陔兰为清末民初时有名的书法家,当时鲁南乃至山东,人们都以得到他的墨宝为荣,四方之士纷纷登门拜求其题诗作对,一时间门庭若市。该试卷采用颜体书写,笔法极佳,结体宽博,用笔肥润,雍容大度,不失为精品之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同时,殿试真迹可谓孤品难寻,兼具收藏价值。
从史料价值来讲,可以让后人一睹科举制度的历史变迁及当时政治风貌,对于研究晚清历史、文化,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记者电话采访了临沂收藏协会副会长高雷。他告诉记者,作为最后一次科举考试的殿试试卷,庄陔兰的试卷如果是真品,则极具史料价值,对于研究清末的科举取士制度、八股文的“起、承、转、合”也都有一定的价值。作为收藏品,国内也有同类交易,12折的殿试试卷售价大约在4至5万元。
记者 刘青
相关链接:八股文
八股文也称“时文”、“制艺”、“制义”、“八比文”、“四书文”,是中国明、清两朝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八股文专讲形式、没有内容,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
其体源于宋元的经义,清代顾炎武《日知录》卷一六《试文格式》谓其定型于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以后,至清光绪末年始废。文章就四书五经取题。开始先揭示题旨,为“破题”。接着承上文而加以阐发,叫“承题”。然后开始议论,称“起讲”。再后为“入手”,为起讲后的入手之处。以下再分“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四个段落,而每个段落中,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称八股文。
八股文是一种简单且良好的文章格式。采用这种方式来写文章,往往格式严整、思维缜密。通过学习写八股文,则会领会写文章的基本方法。八股文逻辑性强。钱基博先生说:“就耳目所睹记,语言文章之工,合于逻辑者,无有逾于八股文者也!”还认为近代“纵横跌宕”“文理密察”的文章,多源于八股文的基础。他说:“章炳麟与人论文,以为严复气体比于制举;而胡适论梁启超之文,亦称蜕自八股。斯不愧知言之士已!”
同时八股文也有不少负面评价,有人认为八股文败坏了读书种子。士人为了挣得功名,皓首穷经,揣磨圣贤的言行和时文的程墨。到了后来,连经书也不读了,只“记其可以出题之篇,及此数十题之文而已”(顾炎武《日知灵·拟题》)。
也有人认为八股文缺乏实用的价值。八股文一意代圣贤立言,远离现实,只能作为博取科举功名的“敲门砖”,别无它用。
同时有人认为,八股文命题了无新意。《四书》、《五经》总共只有那么多字数,数百年里,每一章、每一节、每一句都作过了题目,都被无数的士人做烂了,于是出现了所谓截上、截下、冒上、冒下、冒上下两截,以至长或短、有情或无情截搭题,等等难以枚举的命题门法,斩头去尾,语句不通,无奇不有。
来源:琅琊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