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中书画网 官方微博: 新浪微博:鲁中书画艺术网   搜狐微博:鲁中书画艺术网
会员注册 会员登录 网站帮助 意见反馈 员工认证 加盟我们 广告投放  
 
公告

  名家题赠展示区


文物鉴定不是令人心跳的『砸宝』游戏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2-08-21  阅读次数:3747次

在某电视台的“天下收藏”鉴宝节目,如果经在场专家鉴定持宝人的瓷器为假,主持人会挥起紫金锤将“赝品”砸碎。但是据媒体报道,一位文物鉴定专家兼藏家最近声称,自己一件被砸的元青花瓷器是真品,收藏家姚政也

  声称砸掉的“赝品”中不少是真品且不乏珍品,而节目组则称鉴定过程严谨,每件文物经3-5位专家鉴定,不可能砸错。笔者没有当面见过该节目所砸碎的“赝品”,不敢有具体妄议,仅就该节目当场鉴定、当场将“赝品”砸碎这一“程序”作点批评。

  当场鉴定、当场砸碎这一“程序”的关键在于一个“当场”上面。既然当场砸碎,那么,当场鉴定就必须做到100%准确,因此,就要设问:3-5位专家是否可以做到100%准确的鉴定?否。时下流行的所谓鉴宝节目,采用的并不是教学式模式,而是向公众征集送宝人。教学式模式可以事先选择确凿无疑的赝品作为讲解、分析实物,向公众征集则无法进行事先有计划的选择,面对的是鱼龙混杂、无奇不有两种情况。鱼龙混杂的藏品是真假掺杂,可能以假为主。而天下之大,无奇不有,绝大多数的“奇”可能纯是胡搞,但也可能恰恰遇见非常规的奇珍。假设所谓的专家有相当的鉴定知识和经验,当是在鱼龙混杂状态时,当场的鉴定发生走眼是常见的现象,因为假的看太多,大脑极容易迟钝,心理也会有判断为“赝品”的惯性;当是遇到无奇不有情况时,文物已经超出其知识和经验范围,如果没有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谨慎的态度,作出错误判断可说是必然的。依靠增加专家数量并不等于可以解决“走眼”问题,一来在目前专家群体普遍缺乏刚正品格背景下采用一票否决制的意义并不大,二来专家之间相互的心理暗示很容易导致趋同表态,即使搞30-50个专家也没有用。

  既然当场鉴定必然犯错,那么,是否就是无法鉴定藏品了呢?不是。当场鉴定、当场砸碎这一“程序”的全部错误,在于进行鉴定只有是、否两种结论,而没有存疑这一选择。说句实在话,中国目前仅凭眼看、手摸就能对藏品作出大致正确判断的高手,已经鲜有。当然,现有的专家说出身份、名号很吓人,但真实的鉴定水平与此无关,比如过去老辈时候,一些顶级的高手并不具有文物专业身份,而往往是历史学家、书画家、教育家、文学家等。即使老辈顶级高手活着的时候,他们也不敢轻易就当场对每件藏品作出是、否结论,必须要留余地,对有些藏品要存疑,然后进行长时间反复揣摩,做出谨慎的判断。比如对碑帖极有研究的梁启超,曾收藏一件称为宋朝石印的字帖,他十分怀疑,反复揣摩数年后认为更可能是明朝上佳印本,赠送一位门生后,该门生又经多年反复揣摩,重新确认其是宋朝石印本。没有存疑的选择和态度,当场就敢对一切作出是、否结论,要是严肃的顶级老辈有知,恐怕只会叹息摇头。

  为什么鉴宝节目会违背这样的常识呢?我以为主要是一个态度问题。电视台需要收视率,需要把节目搞得刺激,一些专家则贪图公众面前的虚名,彼此合谋,把文物鉴定这样一个极其严肃、谨慎的事情搞成了令人心跳的“砸宝”游戏。收视率隐藏着的是商业性,所以,连本身就是鉴定专家的人也会把藏品拿来,希望走一个曝光程序,以抬高藏品的价码。在这种情况下,所谓鉴定甚至违背了这样一个起码的常识:即使是赝品,并不等于是无价值之物,它仍然可能是下真品一等的宝物,予以砸碎乃是极大破坏。 来源华商报)
相关书画知识: 文物鉴定  砸宝

 鲁中书画网推荐内容载入中…… 

 载入中…… 
主办单位:淄博市人民政府对外宣传办公室  技术支持:淄博时空  淄博信息港 投稿邮箱:shuhuawang@wo.com.cn 
©luzhong.shuhua.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编号:鲁ICP备14036922号-1  
Apalong php-b2b 行业网站基础系统

页面执行时间:0.0034301280975342秒

将本站加入收藏夹  将本站设置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