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狩猎出行图》 镇馆之宝
文: 记者金叶
资料及图片提供:董理
章怀太子李贤是唐高宗第六子,贵为皇太子的他曾经奉诏监国,却最终遭到时称“天后”的生母武则天的猜忌与贬黜,终于在流放之地受逼自荆只有章怀太子墓中出土的《狩猎出行图》,可以让那些为章怀太子扼腕叹息的人们稍感欣慰:在这幅壁画中,这位壮志未酬的王子,显然在另一世界最终获得了自由驰骋的空间。
《狩猎出行图》位于章怀太子墓墓道东壁,高100~200厘米,长890厘米,是极为壮观的鸿篇巨制,也是唐代壁画中的精品。原图高近2米,长近9米,在揭取时被分成四幅。整幅画面中现存46个鞍马人物,浩浩荡荡地奔驰在长安郊外的大道上。人物排列有序,最前方为两名探路随从,两侧为执旗卫士,最后为两匹辎重骆驼和殿后随从,中间大队人马束腰佩箭,架鹰抱犬、前呼后拥。
画中行走在大队人马最前列的是一位身着紫袍、雍容端庄的官员。他身无佩箭及箭囊,显然是这次活动的主角。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他的坐骑是一匹白马,与其他人所乘之马截然不同。为了避免马在奔跑中互相干扰, 其它马匹均剪鬃扎尾, 而这匹白马则颈披长鬃, 马尾垂散。更为有趣的是只见其左边的前后蹄抬起, 呈现出不同于一般马的走姿, 这种马在唐代文献中被称为 “走马”。一般的马行走或奔跑时身体上下摆动, 造成如波浪般起伏, 而这种走马鞍背平稳, 骑之无前颠后仰之苦, 不易产生疲劳, 其速度也不次于一般的马。这种走马只有极少数地位很高的人才可使用。由此分析, 骑此白马的人应是章怀太子李贤。
狩猎的大队人马中可见多人架鹰携犬,这是当时社会上层的一种时尚。唐代宫廷中常豢养各种飞禽, 鹰、鹘更是深受喜爱的玩赏对象。《太平广记》中说: 唐太宗曾养一白鹘,取名飞将军……常架于手臂玩赏。同时鹰鹞嘴尖爪利, 也是对付狐兔的好手。当时唐长安城中狐狸很多, 有关狐神、狐妖作祟的传说也很多。据说狐妖最惮忌的就是猎犬, 因此长安城内官吏家中多养猎犬。
大队人马中,还可见两骑手身后蹲伏着猎豹和猞猁,这也是两种用于助猎的动物。据史书记载,在唐代由于帝王喜好狩猎,西域各国纷纷向唐廷进贡猎鹰、猎犬、猎豹。猎豹和猞猁据说是印度孔雀王朝瓶沙王首先驯养成功的。猎豹比普通的豹子小,身长约140厘米,重50~60公斤,但奔跑速度极快,每小时可达100公里以上,一般猎物很难逃脱它那伸缩自如的尖爪子。猞猁是一种猫科的小猛兽,体长约95~105厘米,经过驯养,也可以成为助猎的好手。这不仅在文献中有记载,在出土文物中也已有发现。1991年在西安市东郊霸桥区新筑乡唐金乡县主墓出土了一组彩绘狩猎俑,其中二人架鹰,一人携犬,还有两匹马在鞍后铺圆垫,一匹马的垫子上立一猞猁,另一匹马的垫子上蹲伏猎豹,一如壁画中所见。而在与章怀太子墓几乎同时发掘的懿德太子李重润墓的壁画中也有牵豹、架鹰、戏犬的场景。说明以各种动物助猎在唐宫廷中是极为常见的。
画面用苍劲的枯笔画出了五棵挺拔的大树,显示出林荫山道古木森森,和鞍马人物、骆驼等殿后轻骑,形成了有藏有露及起、承、转、合的关系,使画面深幽空灵。同时。巧妙运用斜坡墓道,使这支出猎的众多人马,像从古木参天的大道呼啸而出,奔向山坡。全画犹如一曲优美的交响曲,由序曲引向主题与高潮,呈现出大唐达官贵族出猎的壮观景象。(大洋网-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