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世纪90年代初,央视播出的电视剧《格萨尔王》曾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这是此剧编剧赵邦楠(笔名邦南)经历了10年之苦的创作成果,得到当时中央有关领导重视和学术界的好评。但该剧播放一年后,因发行权被国外买断,从此该剧在国内销声匿迹,赵邦楠的名字也随之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
时隔20年后,由赵邦楠创作的巨制——《格萨尔王》画卷,以新颖独特的表现样式展现在人们面前。从目前所杀青的两幅长卷——彩墨连环画和一组系列人物画谱中,可领略到他那种追索恢宏博大的自觉意识和独具匠心的绘画风格。他把油画的色调、光线等特征,巧妙地和中国水墨作了有机结合,对表现古代藏文化从画质上产生了一种凝重的奇特效果,加之图文并茂的故事内容,更加引人入胜。
赵邦楠对绘画的偏爱由来已久,1958年,他虽以音乐专业考入西北师大艺术系,但由于喜爱美术,课余常去美术系观摩常书鸿、韩天眷、刘文西等教授的现场绘画表演。曾因一时冲动要转系。1964年农村“社教”,他一人包了一个生产队,潜藏的绘画技能派上了用场。为配合破除迷信,宣传党的政策,他找村民调查,根据他们对曾来村里装神弄鬼的“刘巫婆”相貌特征的描述,很快画出了“刘巫婆”的样子,众村民都咋舌:“这才叫神了,不见人能画得这么像!”之后,他编了连环画,流动搞展览,村民受到教育。从此,田间地头,劳动休息,村民争着给他当模特,他的速写技能有了很大长进。
“文革”时期,他闭门不出画起了油画,临摹他崇拜的俄国油画大师列宾·马卡西莫的油画作品,若有人敲门,他只有把画布藏在床底,以后他干脆临摹起了“毛主席去安源”“红色娘子军”等,竟成了“忠”字献礼的佳作。经过这段练习,他对色彩的认知提升到新的高度。
后来在工作中因为经常习画,有人说他不务正业,他为此再次把画笔收起来。改革开放后,他的思维开阔起来,琴棋书画多有所涉猎。2002年退休后,他更是潜心作画,研究不同画派的不同点、融合点,从而找出自己创作的切入点,最后确定表现古代藏人物。为了表现古代藏文化的凝重感,他将中西两种画法作了有机的结合,并借自己熟悉剧情人物(包括灯光、服装、化装)及手头资料的优势,找出平衡点,终于创作出了宽70厘米、长17米的长卷。
如今的他已经把多少个不可能变成了现实:出版了磁带、电影片、专著文集,年近七旬,又一次以惊人的毅力,创作出了《格萨尔王》绘画长卷。他说:“我对艺术的挚爱与追求,不光是为了过把瘾,而是有种潜在的社会责任,或叫使命感吧!我想这部《格萨尔王》能够以更直观的表现手法,广为宣传,让更多的人真正了解这部史诗的内容。” (图为《格萨尔王》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