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徐悲鸿传世之作中,这幅《箫声》意味深长。一支长箫,晶莹剔透,穿过吹箫人纤纤五指轻抵唇边。在一片氤氲的背景衬托下,吹箫人娴雅侧坐,一双明眸凝望远方,眼神中有一缕若即若离的淡淡哀愁。这吹箫女子,以画家前妻蒋碧微为模特儿,但又不拘泥于写生,而是画出了一种中国式的氛围。徐悲鸿对这幅画也十分满足,他曾经自信地对学生说,很多人画油画,技术不过关,作品跟世界级大师的油画摆在一起,经不起比较。而《箫声》这张画可以跟伦勃朗的画摆在一起,还站得住。
画面右下侧有题字“悲鸿,丙寅冬”。画家自认为:“是岁丙寅,吾作最多,且时有精诣。”1925年秋徐悲鸿自法国经新加坡返国。发现中国之油画受法国画商宣传影响“浑沌殆不可救”,于是于1926年春末又复去法国巴黎,夏天曾到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同年10月返法,故这幅《箫声》当完成于法国。画一中国青年女子侧身而坐箫。箫为中国传统管乐器,竹制单管直吹,发音清幽。女子吹箫时的神情似若有所思,背景为清幽田园景象,老树身影与翱翔的白鹤隐约可见。从画面上,我们似乎可以听到那传达人物情思的清幽悦耳的箫声。
法国诗人保尔·瓦莱里在《箫声》的素描稿上题写了几行诗,意思是说,他看到的这位东方画家,是一位能够把握瞬间的魔术师,因为在这张画之中,我们仿佛看到许多美好的景致和情感从竹箫中间流淌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