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画界,创新出奇,自成一派的画家层出不穷,临摹事物外表而忽略内在已成时病,但一直秉持传统坚持写生的画家寥寥无几。可谓艺术界之活化石。 沈钰沅先生,1976年生于北京,1995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1999年获中国文学艺术联合会“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他提倡写生,也注重写生,他的写生一画就是十多年。 沈钰沅户外写生(部分)
传统精神的继承 宋代院体花鸟画,是中国绘画史上花鸟画发展的高峰,以徽宗皇帝为首导,本着宋代大儒朱熹提出的至知格物的理论为指导精神进行创作,既能细致入微的描写物态细节又能准确传达出中国人的传统审美。这是宋人院体绘画的特点。其本质是一种文化精神,它决定了作品所表达出来的意境及画家的艺术造诣。 一直以来,沈钰沅先生继承传统老一辈的精神,坚持外出写生,着重于体察所描写对象的生长规律以及短期内花朵开放时的自然变化,从中捕捉花卉初开乍放时的典型造型,选择最美最生动的某一个部分进行写生再创作,以体现物象的真实感。将花卉最真实最美的一面留在纸上。 在众多的绘画门类中,沈钰沅先生在工笔花鸟画上表现最突出,授业于高宗水先生,在风格上注重传统,上溯宋、元,并专心于写实,所绘花鸟画均达活色生香之境,为京派工笔花鸟画传人。 京派工笔花鸟,表现的大多是北京地区的花卉,以及宫廷中名贵的珍禽异草等观赏品种,而这些大多是老师带学生去写生时着重选择的素材,哪怕只是找几株花,都会选择最典型的品种,比如,初春天坛的杏林里百年以上的八达杏,颐和园乐寿堂清代种植的二乔玉兰,景山的百龄牡丹赵粉,酒醉杨妃中山公园的绿萼梅花和芍药里的珍稀品种锦带围和金针刺玉,北海里明代的荷花一丈青等等,这些植物在内行眼里大大区别于种植年代短的花卉,从花头的造型上不但富于变化就连枝干也体现出美的姿态,延续这种特殊选材的写生方式,既是表达对前辈的缅怀,也是对前辈这种精神的传承。 工笔画流传到明清,花鸟画的面貌越来越柔弱萎靡,而宋元的院体画,线条设色则充满了阳刚之气,又朱熹的“致知格物”理论为基础,研究事物,借助物理来传达物情,是为该流派的特点。 在当代,画花鸟的人,标榜所谓的新古典主义,只是一味追求画面色调古旧,线条纤细,并没有像古人那样入微的观察物态,缺乏发现事物本质和精髓的眼光涂有其表而已,失去了其本来的精髓。贻笑方家。 司马迁在《礼记·大学》里写到,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老一辈艺术家于非闇,俞致贞等先生所写生的花卉能看出花开的时间,既体现了“致知格物”探究物理的精神,也表现了中国传统写生方式所追求的本质。 花鸟作品欣赏(部分)
除工笔花鸟画之外,沈钰沅先生擅长的还有写意山水及写意人物,师从王秉复先生,在沈周和黄宾虹上下足了功夫,于师法古 人的基础上,又师法自然造化,多次登临黄山、雁荡、青城、峨眉、泰山、华山,游历桂林、漓江、巴蜀、三峡、策杖天目,游黄河、下富春江等地写生,足迹遍于海内名山大江。 作画以篆隶之笔,随法互用,笔笔分明又不失潇洒浑重。在物象的基础上,体现出其内在的情感和神采,纯熟的运用墨法水法。沈钰沅先生的人物画多素材于戏曲,以及俑人造像,其面貌既不似关良又不似白石老人,可谓自成一格,纵观沈钰沅先生的画作无论工写,山水人物。基本功扎实,且中国味十足。 绘画作品多应邀赴韩国、日本、英法等国展出,为新加坡、日本、韩国、新西兰、法国等国内外收藏家收藏。 人物作品(部分)
对近代画的观点或看法 沈钰沅先生觉得,当前,花坛内花鸟画的画成静物画、画人物画的画成肖像画、山水画的画成风景画,这已成为花坛发展的趋势,但这样的画却偏离了中国传统花鸟画的本质。有人说沈钰沅先生的画固守传统,应该多一些创新,造就独特的风格,但他认为,传统也是一种风格。在多元化的画风里,传统这一风格不应被摒弃或疏远,它是多元化画风的根,是一切画法变化的始终。 坚持本心,不忘初心 沈钰沅先生会继续秉承传统画作的精神,在致知格物的基础上精益求精,赋予画作感情和内在,将写生与致知格物融合在一起,让画中的花鸟鱼虫更纯粹、更真、更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