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画家王建涛
不久前,受王建涛先生之邀参观他的画展。当我进入展厅时,立刻被一种来自作品深处的精神状态所触动了。说实话,这类触动对我来说还是第一次,因为这是一个不同以往的展览。建涛先生长期在天津商业领域的领导岗位上工作,同时又是一位非专业画家,他的社会角色和职业身份让人很难相信,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能静下心来,创作出数量如此丰富并极具感染力的艺术作品。
在我来看,这个展览本身就是一件作品。“作品”留给我的也有一种别样启示。其中没有以往需要研究的艺术形式奥秘,也没有会让大多数观众容易产生距离感的专业观念。它所打动人的,是一种对艺术朴素的追求,由衷的热爱和持之以恒的努力。这种自发产生的信念与对于艺术和生活的方向感,是无论花多大力气去追求,都可遇不可求的。
建涛先生自幼酷爱书画,并相继从师于韩文来、李东辉、陈军、赵作樑等众多书画名家,苦心研习,悟其精髓。转益多师的经历,使他得以不专精于一家一派,从中博采众长为我所用,由此在对书画的学习和创新中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他的作品在继承传统、广收博览的基础上,以其格调清新、笔墨畅达、寓景于意,构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在对传统中国画的继承上,他将艺术规则和自由意愿拿捏得恰到好处,所以布局、运笔、形色、气韵等都张弛有度且又不拘一格。他将现实中的景物从生活中提炼出来,加以净化,进行提炼,以明快清透、情趣充盈的笔墨语言,讴歌了生命,抒表了情怀。他笔下的鸟雀简练生动,多姿多态而神完气足;花草藤蔓不拘于枝叶的细微变化,而着眼于整幅作品的意境情趣。由此,画面中虚实相生、墨色互易,既营造出了古雅清新的格调,又实现了借物寓情,状物言志的意愿。他写意、工笔兼擅,可见,形式和内容不是他追求的目的,中国传统书画中蕴含的价值观和精神性,才是支配他创作的最深层、最朴素的信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格外看重人品与画品,修养与格调的关系。首先,人品决定画品,人品不高,落笔无法。黄宾虹说:“人品的高下最能影响书画的技能,有了为人之道,才能讲书画之道,直达向上以至于至善。”潘天寿也说:“画事须有天资、功力、学养、品德,四者兼备不可有高低先后。”可见,艺术作品若想获得外界认可,其创作者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理想追求、价值取向等都是最先需要受到品评的。
其次,“修养”乃是对一个人在思想、道德、处世、为人、知识、理论以及人格完善等各方面的综合考量。尤其对中国画而言,“注意人格之修养,乃中国画之最大效用,亦即中国画之最后目标。盖国画之优劣,与其能受人尊重与否,常不在国画之本身,而在于国画家之品格,所谓‘画以人重’者也。因此,习国画者必须注意于人格之修养,则思想方面之一切杂念,俱可随而铲除,不营营于势力,不汲汲于富贵,不斤斤于求名,凡卑鄙龌龊恶劣僻之思想,不萦其胸际,则思想纯洁而行为高尚,不求为善人而自成善人矣。迨其思想既清高而笔墨亦名贵,相得益彰,互助而行,画以思想清高而益清高,思想以画清高而亦不得不清高矣”(俞剑华)。因此,中国画对修养的重视,是在强调一种精神内涵和价值标准。中国画正由于“修养”,才以其独特的人文精神和综合内涵,在各类艺术形式中凸显其不可替代的价值。
王建涛先生虽长期担任领导职务,但却极具亲和力,为人谦逊内敛,正直忠厚,淡泊豁达,不逐名利。在繁重的工作之余惟以读书学习、朝夕染翰来舒缓压力,调节身心。因此在他身上看不到某些官员身上流露出的习气、霸气和俗气。自然,他的作品中也由此外化出一种生机盎然、超然物外的精神气质,加之大半生领导岗位的丰富经验与人生阅历,使他的绘画中不仅充满了向往自然的生活情趣,更蕴含了一种正直磊落的文人风骨和驾驭全局、运筹帷幄的自信与气度。
如果说,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心灵旅程的缩影,那么透过作品,我们可以发现构成艺术家生活的全部。从建涛先生的作品出发,使我对艺术的形式与内涵,精神基础与现实意义,都有了新的感悟和思索。
著名学者王树人先生曾就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基础指出,以道家思想为代表的南中国精神,是中国精神不可分割的重要一脉,其影响极为深远。它与儒家为代表的北中国精神互为表里,构成了中国精神整体的基础。然而,南中国精神所显示的从现实到理想、从人为到自然、从繁琐到简易、从有限到无限的超越性,使它渗入到任何文化领域之后,都能从思想渊源上使之产生推陈出新的思想变化。因为,这种精神的超越性,本身就包含有对自然理想无限向往和对现实对传统叛逆的二重性。由此,如果说传统儒家思想中强调的是“入世”精神,即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积极态度投身于治国安邦,那么,以道家思想为代表的南中国精神则不能用“出世”简单地概括为逃避或出走,而是一种超越和正视。只有直面现实,正视现实,才能发现现实存在的问题,从而感受到对现实的不满足,进而对现实做出深刻的批判,并做出对理想世界的建构而以之为超越的前提。那么,回到建涛先生身上看,如果每一位“入世”的官员,既能积极融入社会,自觉恪守并履行经邦济世,强国富民的信念和责任,又能坦然对待是非功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从而超越世俗,坚贞理想。那么,这岂不是于国、于民、于己都有益、有利的事吗?然而,何以能实现“入世”与“出世”的变通与深化?何以使人格中的本我、自我与超我获得相应的凸显与平衡?又何以将现实世界中的秩序与和谐自然中的美好合为一体?其实,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都可以从“艺术”之中获得。
歌德曾说:“只有艺术作品教导真正的沉思:我们时代的一切伟大的事件和行动仅仅激起了我们的爱憎、同情和厌恶、赞同和责难。只有在艺术的镜子中我们才能发现真正的沉思、冷静和支持。”由此,使我想到,世界上有杰出的艺术家和他们所创造出的伟大的艺术史,但世界上同样有一些人不是去想创造伟大的艺术,而是为了充实地生活,充分地利用自己的能力去享受创作的愉悦和生活的乐趣,充分地在艺术中获得生活之外的才智与经验,而往往这些人才真正体会到艺术对人的价值——其实不仅是为了使人感受到美,而是使人成为人。
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常以“立功”、“立言”、“立德”来衡量一个人的功过成败,但对于为官者而言,“立德”却应看作是首位与最重要的。当今时代,为官者的德行修养无时不在经受着各种诱惑的考验与干扰。倘若,如王建涛先生那样,我们的为官者能多与“艺术”学习或靠拢,在艺术的世界中保持一些天真与纯洁的品质;在提升画品的同时,恪守做人的名节,树立一种正气、锐气和骨气的魅力人格;在揣摩绘画的意境和美感中,发现平凡生活中的秩序与和谐;在领会书法的结体与章法中,品味做事的架构和节奏;在内省—思考—表达的循环往复中,成长内心并获得智慧。那么,相信心灵的和谐会引领一切实现和谐。(叶春辉)
2014年于天津美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