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太原9月6日专电(记者王学涛、袁悦)9月5日至11月9日,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广绣、广彩、广雕、银器、漆器、折扇等8大类89件套清代外销工艺品在山西博物院展出。这些文物曾一度引领欧美社会时尚,展示了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国风”。
“这些工艺品既有中华民族的传统风韵、广东的审美趣味,同时又融入了浓浓的西洋异国情调,曾在西方掀起一股强劲的‘中国风’。”广东省博物馆副馆长肖海明说。
广东自汉代以来一直是中外海上交通贸易的重要枢纽。明清时期,中国的丝、瓷、茶三大名产和工艺品源源不断地从这里销往欧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一口通商”御旨颁布,广东十三行成为清政府特许的唯一经营管理中西海路贸易的商行。
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特殊政策,广东垄断中西海路贸易近一个世纪,成为清朝全盛时期中国外销工艺品的生产与销售基地,并且是闭关锁国时期中国与海外交往的唯一通道。
走进山西博物院,龙凤图案的披肩、教会僧侣的丝绸法衣、“白云晚望”、“金山古寺”图轴等构图饱满、繁而不乱、色彩艳丽,透露出欧美社会的时尚气息。工作人员介绍说,清代广绣吸收了西洋油画的艺术风格和明暗透视、光线折射的原理,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
而织金的彩色天使图盘、帕里斯之审判图盘、英国罗斯伯爵徽章纹大盘、《西厢记》晚宴餐具等,是广州工匠将景德镇的白瓷按照西方人的审美习惯加彩烘烧而成,主要用于外销。“当时英法贵族以拥有中国制作的徽章餐具为荣耀,130多个家族曾在中国定制餐具。”肖海明说。
此外,各式各样精美的广雕、银饰、漆器、折扇、名片盒等工艺品,在造型和纹饰上融入了西方文化元素,选择象牙、玳瑁、檀香等名贵材料,精镂细刻。
肖海明指着一件银浮雕人物龙柄啤酒杯告诉记者,这是1889年12月26日专为克拉克船长定制的圣诞礼物。只见啤酒杯周身锤碟錾刻刀马戏曲人物,腹壁上方正中饰盾形徽章,“S”形龙纹杯柄,龙首衔杯,雕刻非常精细。
走在或雅致、或清新、或华贵的折扇展区,肖海明说,1822年广州十三行一带有5000余家专营店铺,约25万匠人专门从事不同类型的外销工艺品的生产和制作,所有这些工匠都不同程度地加入制扇业的行列。
据肖海明介绍,2010年广东省博物馆新馆开建后,以法国、英国、美国、香港地区、澳门地区等为渠道着力收集清代广州外销艺术品。
“中国外销艺术品品类繁多,内涵丰富,是十八、十九世纪中西海路贸易的实物见证,唯美中有较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可以解读清代中国与世界的关联。”肖海明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