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合肥8月21日专电(记者 马姝瑞) 徽墨、陶艺、风筝、剪纸……在现代中国的喧哗都市中,这些听上去显得古老的“绝活儿”,成为年轻人坚守传统、传扬民族优秀文化的阵地,而为了保持生命力,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地将“90后”等新青年吸收进来,作为中国新一代的非遗传承者。
出生在徽墨制作世家的项颂是当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墨的一名传承人。刻模、制坯、描金……记者见到项颂时,1990年出生的他正在专注地制作自己的徽墨作品,动作娴熟而认真。
“徽墨是闻名中外的文房四宝之一,也是中国制墨技艺中的一项传统工艺,因产于古徽州府而得名。徽墨的历史悠久,可追溯于唐朝末年,到了明清,徽墨的制作进入鼎盛时期。”
尽管脸上略显稚嫩,但从小对徽墨耳濡目染的项颂俨然已是大家风范。“徽墨制作工艺十分复杂。不论是墨模还是制墨所用的材料都很有讲究,共有数十道工序,而每一工序都饱含着文化的传承。”
“我小时候原本对徽墨并没有特别地在意,后来要继承父亲的手艺才开始学习。目前我们国家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我们必须要将老祖宗的技术传承下去,这是我学习徽墨技艺的动力。”项颂坚定地说。
无论是“家学深厚”的非遗传承人,还是普通的城市新青年,中国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正表现出越来越浓厚的兴趣与责任感。年轻人不仅直接投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和传承,还通过各种青年社团向社会推介非遗文化,一人甚至将这一“爱好”发展成了自己的终身职业。
中国传媒大学的“非遗青年”就是一个由二十多名“90后”大学生组成的校园社团。顾名思义,这个学生社团就是以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己任,他们组织非遗公开课、传统文化分享会,在北京高校中已“颇有名气”。
广西钦州学院的一批“90后”大学生自发组织起来,集体研习陶艺。他们将当地“坭兴陶”大师们传承的经验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创新弘扬“坭兴陶”工艺,制作的作品多次在国内外陶艺大赛中获奖。到现在,已有200多名毕业生在当地的陶艺生产企业就职,致力创新传承“坭兴陶”非遗文化。
“越是身处眼花缭乱的都市,越是珍惜传统文化的缕缕墨香。我始终觉得,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做好中国非遗的保护、传承,我们这一代责无旁贷!”项颂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