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宁6月14日专电(记者单儒超 卢羡婷)一把油纸伞,从搭起伞把、伞撑、伞斗和36根伞骨的基本骨架,到用柿子胶把36片扇形纱纸一片片粘合在伞骨上,再将精心熬制的桐油涂在纱纸上……整个120道纯手工工序做下来需要花费数天时间。而八十多岁的陆玉贷一做就是六十余年。
陆玉贷家住南宁市宾阳县陆村,是广西最后一位油纸伞手工艺人。记者见到这位老人时,他正沿着刚刚形成基本骨架的伞边缠第四圈线,一把把精致而色彩鲜艳的油纸伞摆在他身边。
陆玉贷说,陆家制作油纸伞的工艺已经传承了12代人,有数百年之久,家里好几代人以此谋生。他自己从16岁开始跟着父亲学做油纸伞。
“我现在每天都要做一点,但身体毕竟不如从前了,也不可能像过去那样做那么频繁。有段时间家里人想着年纪大了就不要我做了,结果那段时间就老觉得身体不舒服,也查不出什么毛病。”他说。
据老人回忆,陆村原来没有田种,上世纪80年代之前全村人基本都靠做油纸伞补贴生计。陆村紧挨宾阳县城,六七十年代村里人都在县城的雨伞厂里做工,在流水线上生产油纸伞。
上世纪70年代末雨伞厂倒闭后,工人们就解散回家了,那时还有大部分工人继续在做油纸伞。后来大家慢慢发现油纸伞赚不了多少钱,做的人就越来越少。现在,年轻人不是在外念书就是打工,宾阳人都知道,只剩下陆玉贷一个人在做油纸伞了。
“其实我们这里的油纸伞是很坚固的,不会受潮也不会长霉,用个五六年没问题的。下雨天回到家,轻轻转一圈,雨水就顺势飞出去。”老人说。
陆玉贷的大儿子陆云岗从去年开始利用工作之余跟父亲学了整整一年的手艺,现在差不多能自己全流程做下来。但是陆云岗坦言,目前还无法放下手中的工作来专心投入做油纸伞,毕竟想靠这项手艺养家糊口是不现实的。
到家里来订购油纸伞的基本都是慕名而来。广西民族博物馆收藏了四十多把,一些影楼和美术学院也会买一些回去,但数量都有限,像有一次安徽的一家影楼听人介绍找到这里订购了四把油纸伞。陆云岗说,过去它是日用品,家家户户都用,但现在大家都用不上它了。
“对我来说,油纸伞不只是手艺而是一种工艺品,我把它看作我们家族文化和记忆的传承。作为家中的长子,我觉得我应该跟父亲学一学。”他说。
陆云岗告诉记者,一把精致的油纸伞也就卖150元,普通的只卖几十元,虽然制作材料不贵,但耗时耗力,就算是这种精致的伞一把也就赚二三十元,靠它维持生计太难。
一把油纸伞如果是父亲陆玉贷做,要花两天半到三天的时间,而陆云岗自己做则要花三到四天的时间。父子俩一年下来也就做个两三百把。
“我不仅比我爸做的慢,做工还没他精致。比如技术含量比较高的熬桐油那道工序,我就把握不好火候。”陆云岗说。
儿子知道,老父亲现在最希望看到的就是有人来找他学习这门手艺,但没人愿意来,陆家自家的小孩都不会来学。老人时而会对没有人传承油纸伞工艺而感到悲哀,“我父亲有时会说感觉是到了油尽灯枯的时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