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花香鸟语的世界是我们的理想,但这个世界却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由于自然生态被破坏,花鸟画家们不得不跋涉数千里到人迹罕至的绿色丛林去寻寻觅觅,呼唤行将消失的美好家园,唤起人们的良知和思考。著名画家吉瑞森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个。
画家吉瑞森近照
澜沧江从青藏高原奔泻而来,穿越高山峡谷,在即将流出国门之际,地势突然变得宽广,江畔到处是丘陵、平坝,长满芭蕉、棕榈、凤尾竹等亚热带植物,村寨点缀在纵横阡陌之中,这就是美丽的西双版纳。这里花卉种类繁多,花型奇特,五彩缤纷,争艳斗奇。吉瑞森教授多年来痴迷于西双版纳的热带风景。其作品以自然深刻的洞察力和与众不同的思维感受,塑造出一个个清新脱俗、亮丽雅致、生机盎然、个性张扬的独特花鸟世界,让人从中感受到来自大自然的永恒生命力。
这里的自然景物、雪山草甸、大野山花为他提供了表现生命气象和心灵感悟的对象。他充分利用这造化之助,经常穿行在热带雨林深处,观察和收集了大量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动植物形象,挖掘表现蕴藏在这块神奇土地上的自然生命之美。
这里的草木植物有着特有的形态和风貌。它们的生长规律、结构特征在中国画的传统中找不到现成的图式和表现方法。走自己的路,面对的是有别于前人的自然环境:相互寄生、缠绕交织的藤蔓枝干,苔藓地衣、树石林水以及各种各样的热带雨林花卉。而通过花鸟景物的描绘寄寓心灵家园,构建生命原色,呼唤生态和谐的情感意识才是他创作的真正的本质和使命。
花鸟画贵在传神,“花能解语鸟能言”是人与自然的相契。中国花鸟画有借物抒情的好传统,画家笔下的花鸟不是标本,是画家心声的倾诉。吉瑞森教授用这种得自于自然又充满生命力量的艺术语言,精心建造了一个大面积、多层次的图式结构,来表达自己对于西双版纳山林幽谷那铺天盖地的绿和漫山遍野的鲜花与生命的礼赞。他在作品中追求着一种生命勃发的新境界和形式语言的装饰性。在画家的笔下,那些自由舒展的枝干藤蔓、含珠吐翠的绿叶蕉丛与那争姹紫嫣红、色彩斑斓的奇花异葩不仅展示出生命的蓬勃之美,而且展示出精心建构的形式之美。
吉瑞森教授是利用对比法则的高手,画面建构之美,形式之独特在于他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有动与静、虚与实的对比,有结构上的疏密、前后、大小、远近对比;有色彩上的冷暖、明暗、浓淡及深厚与透明的对比;有老干虬枝与嫩叶新花、苍岩怪石与流水清泉的对比;层岩叠嶂、烟岚飘渺、香气馥郁的花木雨林,跃出一枝绚烂的花树,浅蓝深黛之中不乏一抹浓丽的暖亮色;静岩鸣泉相伴,碧绿胭脂互倚,五彩争胜,扑朔迷离。观吉瑞森教授的作品,有时利用传统构图的特点,表现画面飘逸、空灵的意境。有的构图则倾向于西画特点,整幅作品严谨、丰满、写实,利用刚柔相济的线条着力刻画所描绘的对象,再分别以浓淡、干湿、厚薄不同的色墨敷彩、渲染和皴擦,使画面对象的层次、空间、质感表现出极佳的效果。作者通过过硬的线条功夫,极强的色彩感觉,中西结合的创作观念,创作出一幅幅佳作。其墨线勾勒行笔流畅,前呼后应一气呵成,又抑扬顿挫显出深厚功力。读他的画,有一种清朗舒畅之美感,在百花争艳、万木葱茏的馨香与绿色中,感受到来自大自然的勃勃生气。
吉瑞森教授始终奉行着艺术来源于生活的原则,把对生活和生命的感悟、对自然和环境的热爱融化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之中。作为描绘西双版纳花卉的领军人物,愿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创作出更多的精品力作。(文:刘祥亮)
画家简介:吉瑞森,一九六三年生,中国美协会员,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作品《海芋》入选2002年全国中国画新人新作展;《芭蕉》获2002年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60周年美术作品展河北展区金奖;《晨风》获2002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优秀奖;《百年老干醉高风》获2003第二届中国美术金彩奖优秀奖;《版纳三月》获第二届全国中国画大展铜奖;《版纳三月》获2003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优秀奖;《竹根》入选十届美展 ;《秋韵》获第十二届全国中国花鸟画邀请展金奖。2006年被评为当代20位最具学术价值和市场潜力的青年国画家。作品发表于国内外各大媒体。
作者简介:刘祥亮,翰墨青州网主编,中共青州市委机关报《青州通讯》专职书画记者,诗人、作家、文艺评论家。
来源:翰墨青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