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坛庙会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创历史新高;全国电影票房狂收14.1亿元,同比涨幅超80%;全国景区共接待游客2.31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263.9亿元……这些数字,无疑是今年春节期间文化消费火爆的生动注脚。
回顾马年春节,靓丽数字的背后也有不少忧虑之处:庙会缺乏文化味儿,国产电影遭遇票房与板砖齐飞的尴尬境地,景区人口拥挤、交通拥堵等问题依然存在。如何平衡文化与商业利益?如何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
肉串充斥庙会 过节怎么才“有文化”
“我是南方人,这是第一次逛庙会,羊肉串、凉皮、烤红薯等小吃很多,还有不少游戏摊点,套圈、打气枪等项目都蛮好玩的。”在北京工作的李楠今年是第一次留京过春节。从地坛庙会到龙潭庙会再到八大处庙会,李楠连续逛了三天庙会。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传统文化的复兴,庙会这个颇有传统民俗色彩的过年方式市场火爆。然而,聚拢了大量人气的庙会却也遭到了不少游客的吐槽。走进北京的庙会,爆肚儿、羊杂汤等传统小吃比较少见,而平时随处可见的烤肉串成了庙会主角,传统民俗表演也不多。六十多岁的“老北京”胡大爷告诉记者:“原来的庙会,品尝传统小吃、观赏特色民俗是必不可少的。然而现在庙会的活动项目越来越‘现代’,与平时逛街没什么区别,传统文化的味道太淡了。”
设置越来越“现代”的庙会屡被诟病商业化痕迹严重。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分析认为,庙会遭受诟病是市场之手自发调节的结果。商家想赶在此时赚“快钱”,提供同质化商品成为大多数商家的选择,庙会因此缺乏可看的东西,成为各式各样的“民间超市”。要让庙会不失文化特色,应充分发挥政府之手的作用。政府可多支持发展一些公益性文化项目。比如,马年春节应该在庙会上推出一些具有马年特色、普及马文化的文化项目。
不仅春节庙会文化气息寡淡,如今,似乎所有的节日最终都沦为“购物节”,传统节庆活动式微。如何重拾传统文化,让过节变得“有文化”?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建议,在传统文化的重建和恢复中,要提供更有文化内涵、群众喜闻乐见的消费内容,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找到合适载体,让我们找回“乡愁”。政府要注重打造社区公共文化,倡导社区公共活动,重塑日渐破坏的共同文化社区。在选择项目设置时,庙会、景区的管理者则应更多考量文化因素,推出更多兼具经济价值和文化气息的文化产品。
1 2 下一页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