皴擦点染、泼墨淋漓……在松江文化馆内,一位画家正在宣纸前倾力创作。随着画笔所到之处,画面也跃然呈现。然而画案前的人,并非用手挥毫,而是咬着笔在作画。
因为童年事故而失去双臂的杨杰,是远近闻名的群文工作者。杨杰的成名不仅是因为身份的特殊,而是真正凭着画作在素有诗书之风的“云间”(松江古称)得到了认可。“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如果你的缺憾特别大,那是因为上帝觉得这只苹果的滋味特别甜。”
触电失去双臂那年,他才7岁。人生仿佛忽然拐了一个大弯。就在这个农家孩子最难熬的日子里,他遇到了绘画启蒙老师。在老师的指导下,杨杰用嘴代替双手学习写字与作画。斑斓的色彩为他打开一扇释放心灵的窗口,他开始用画笔重新绘就失去的 “双翼”。
由于用嘴咬笔,头要不停地摇动才能作业,他的眼睛与桌面的长时间保持着仅仅一支笔的距离。时间久了,头昏眼花,蜡笔和铅笔被咬折咬断,汗水和口水流在画纸上。但几年之后,杨杰开始掌握了口画的基本技巧。1981年,10岁的杨杰作品《大公鸡》在日本东京国际残疾人画展中获银奖。1986年,上海人民出版社为他出版了个人画册《杨杰的画》。
到了18岁这一年,结束了中学学业回到故乡松江的杨杰,既难升学也找不到工作,只能待业在家。在家乡,他一边继续学画一边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他的事迹感动了复旦大学的一位教师,杨杰获得了到复旦大学旁听艺术课的机会。当时,90高龄的上海大学教授黄若丹干脆把杨杰收为自己的入室弟子。经过名师指导和高校艺术教育的熏陶,杨杰的绘画水平得到了提高。1992年,杨杰被瑞士国际口与足艺术家协会正式吸纳为会员。
1997年,经过多位好心人的牵线搭桥,杨杰走进了松江文化馆,成为一名群众文化工作者。起初,政府安排杨杰到文化馆上班时,让他不用正常上下班,可以在家创作。可是杨杰一天也没有享受过这份优待,他把自己当健全人一样看待,与同事们一样干活,甚至干得比别人更多。他还自学电脑使用方法,用嘴击键盘,每分钟可打90个汉字。至今,松江区文化馆举办艺术活动时的通知、材料等很多都是杨杰咬着一根筷子打出来的。
而命运的馈赠,是苦尽甘来的礼物。一位健全的姑娘慕名而来,成为杨杰的妻子。如今,一家三口常常一起外出,妻子负责驾车和摄影,帮助丈夫采风写生。
杨杰也把艺术的力量传递给更多人。松江是书画之乡,喜爱书画艺术的市民非常多。文化馆办起了定期的书画月会活动,杨杰则成为专职辅导员。每一次活动,杨杰总是不厌其烦地给学员们作辅导,指导他们怎样用色,怎样处理画面结构等。“看着大家桌案上的画面徐徐展开,这是最陶然忘忧的时刻。”
记者 沈轶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