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银川1月9日专电(艾福梅 霍然)“今年我们已经基本不做剪纸贺卡、挂历业务了。”宁夏艺盟礼益文化艺术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剑告诉记者,中央有关公款购买贺年卡的禁令让销售额严重缩水,企业正在积极谋求转型。
“85后”姑娘李剑2009年大学毕业即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回族剪纸的产业化发展。作为“西北第一剪”伏兆娥的女儿,李剑见证了母亲传承和发展剪纸艺术的道路。她期望通过开发各种产品把回族剪纸这项文化艺术发展成产业。
剪纸贺卡帮助李剑淘到了创业的“第一桶金”。具有民俗味道的剪纸贺卡比普通贺卡更受追捧,李剑也因此得以顺利打开一些政府机关及企业大门。与此同时,她还开发、设计出了剪纸挂历、精装文化礼品以及丝绸剪纸等系列产品。2012年,公司销售额达到500万元。
然而,2013年10月31日,中共中央纪委发出的《关于严禁公款购买印制寄送贺年卡等物品的通知》明确规定:各级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和金融机构,严禁用公款购买、印制、邮寄、赠送贺年卡、明信片、年历等物品。
这一新规冷却了贺卡市场,李剑的生意也越来越不好做。“原来我们的产品都是销售到政府或者那些大企业,而且都是大单出货,现在根本就拿不到大单,所以我们基本不再做贺卡和挂历。”李剑说。
2013年,李剑公司的全年销售额只有200多万元,这些收入也主要依靠与大学、企业合作,将特色文化产品做成他们的宣传品。
“政策规定逼着我们转型,只有从依靠政府真正转向依靠市场,企业才能长久。”李剑说。
对于未来企业发展方向,李剑也已经有所谋划。她已经在2013年注册了“福兆源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期望通过研发地方特色旅游纪念品,与宁夏旅游景区合作,打造特色旅游纪念品店。
在开发剪纸系列产品过程中,为保证原汁原味,李剑走的是“企业+协会+农户”的模式。她现在在宁夏银川市镇北堡华西村有一个剪纸基地。下一步,李剑想把剪纸基地发展成宁夏妇女手工制作基地,把分散在三处的员工整合到一起,带动更多回乡妇女就业。
“我相信只要不断提升‘非遗’文化产品独有性、设计性,市场前景会越来越好的。”李剑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