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1月10日电(宋宇晟) “文人与文人画:从“雅”与“俗”的关系谈起”沙龙9日晚在北京举行。学者徐小虎在对谈中坦言,“文人画与其说是创新,不如说是‘创老’”。
相信自己的眼睛,不要相信自己的脑袋
徐小虎(Joan Stanley-Baker),生于南京,具有中德双重血统,小学和初中学业分别完成于罗马、重庆和上海。大学就读于美国班宁顿学院,之后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钻研中国艺术史,五十岁前往英国牛津大学东方研究所学习,获硕士、博士学位。
她最为人熟知的作品是《被遗忘的真迹—吴镇书画重鉴》。在这本书中,她以元代吴镇的书画为例,介绍了自己鉴定中国古画真假的独特方法。其中,“台北故宫有假画”的大胆结论更是引起众多读者的关注。她因此自称“上了台湾艺术圈的黑名单”。
她一出场便用显得有些生硬的中文说到,“绝对绝对要相信自己的眼睛,可是不要相信自己的脑袋”。
徐小虎继续解释道,“因为脑袋一旦读过书就是会变的。而中国人特别喜欢读死人写的东西,又相信那种东西完全是真的。但其实,我们慢慢发现,什么时候的人写东西都会有些不真,或者有错误。比如我写的东西就有一堆错误,所以我在一直不断地去改。但眼睛是不会错的,你的心和眼睛是不会说谎的。”
文人画不是创新,是“创老”
谈及中国的传统文人画,徐小虎认为,这种传统文人画的创作,与其说是创新,不如说是“创老”。“文人画不是创新,是‘创老’的。”
在她看来,中国的文人画更多的是表现传统的东西。“文人去作画,其实并不是在创新,很多被他们称为是‘雅’的画作就是轻轻地画过去,看起来没什么意思,但你再看或三看的时候就会觉得这画中有味道。他的创作是让人知道他是懂古人的。这其实就是‘创老’的。”
谈及中国画文人画的人,徐小虎坦言,王季迁是最后一人,也是中国文人画的最高峰。“他研究、学习过倪瓒的笔法,后来又将这种传统的笔法加入自己的东西运用到了自己的画中。”
在她看来,王季迁并不是一味地临摹倪瓒,他只是借鉴了倪瓒的笔法,但同时也加入、融合了很多新的时代和他自身新的东西。
像与不像之间留存有“雅”和“俗”的灰色地带
谈到中国“士”的雅文化,张大春认为,中国古代的士正是雅文化的载体。而在他看来,这种所谓的“雅”的画作与“俗”的画作并不是简单的像与不像的区别。
“拿宋徽宗来说,他就是认为画要好需要两个标准:一个是要形似,一个是要有法度。但苏东坡就会认为,画要好是可以不在乎形似的。所以,在文人画这里,像与不像之间其实留存有‘雅’和‘俗’的灰色地带。”
在他看来,倪瓒所提出的“逸气”其实是所谓“士”的文人画的重要体现。“倪瓒曾在他的《题为张以中画竹》中讲,‘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这种‘逸气’其实表现出来就是那种文人画中疏淡、萧散的笔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