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物网:广东是一个既年轻又古老的地区,这在文化发展中看似是一对矛盾的存在。面对传统和创新时,广东文化呈现怎样的包容性?
刘斯奋:我国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许多城市都很古老。但广东在整个农业社会是处于后开发状态,绘画艺术也是到了明朝才真正发展起来,产生了一些有影响的画家。清代以后,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尤其鸦片战争前后,“西学东渐”,外来思想传入,中国从农业文明开始迈向工业文明。广东作为当时唯一对外通商口岸,具有吸收外来文化的天然优势,率先接受了新文明的洗礼,这时广东的文化价值才突显出来,开始涌现出一大批在全国范围内有影响力有文化的人物,思想观念在全国逐渐走上领先地位,也就是到了这个时候,广东文化才真正起飞。因此可以说,广东的文化更多表现为一种开拓创新的特质,由于传统的势力远不如内地根深蒂固;加上岭南文化浓厚的平民意识,画家更多时候是各搞各的,互不相干。所以新旧矛盾冲突在“岭南画派”出现的初期虽然有过,但不久即归于平静,回复包容并蓄的常态。直到今天,仍旧如此。
中国文物网:这对于广东美术的发展有何促进或者制约之处吗?
刘斯奋:好处是广东美术界人际关系总体来说比较和谐,没有其他一些地区那样山头众多,圈子遍地,势成水火,甚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状况。画家不必在这方面虚耗精力,这样才有利人才的自由发展。不足是过于一团和气,百家争鸣,切磋互动的活跃局面不易形成,而竞争性不足,对艺术发展无疑是不利的。
中国文物网:广东是一个经济发展繁荣的省份,而现在打出建设文化大省的旗号,那么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关系应当是怎样的呢?
刘斯奋:文化的发展要以经济为基础,古时汉唐盛世的文化影响力强,辐射范围广,与当时中国经济实力强大是分不开的。广东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积累了实力,开始转而重视文化建设。一方面各地普遍加大了文化硬件建设的投入,包括美术馆在内的许多文化设施落成。另一方面,经济实力的增强,才有能力组织文化精品的创作,举办各种大型的文化活动,并形成活跃繁荣的艺术市场,吸引全国乃至海外文化人士包括艺术家的参与。当前建设文化强省,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通过大规模生产的方式将文化产品覆盖全社会。这更需要庞大消费群体。而这一切,都无不与经济的发展繁荣有着直接的关系。
中国文物网:那会有不平衡的现象出现吗?
刘斯奋: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不平衡是绝对存在的,发展从不平衡到达平衡,然后又会被打破,从平衡到不平衡,循环往复,整个社会就是这样发展。正如前些年,广东集中全力发展经济,文化发展显得相对滞后,也招致不少质疑。但近十年广东从提出建设文化大省,到提出建设文化强省,力度不断加大,情形就大为改观。当然,如今广东所建设的文化,是中国进入近代以来才开始的新兴工业文明的文化,也就是前面所说的“朝阳文化”,而不是传统的农业文明的文化。这是在考察广东文化建设时应当采取的新视角。
中国文物网:您所提出的朝阳文化理论,对广东地区的文化发展起着推动作用,朝阳文化理论对广东文化发展尤其是美术发展有什么积极影响吗?
刘斯奋:朝阳文化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提出,那时中国还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市场经济浪潮刚刚开始冲击到文艺界,由于准备不足,思想一度比较混乱。针对这一状况提出朝阳文化的概念,是想说明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迈进是历史的必然,两个文明存在历史联系,也有本质区别。农业文明正在逝去,而曙光初现的工业文明的文化,则是一种“朝阳文化”,也是中国文化的希望所在。对此文化界要头脑清醒,坚定信心,明确发展方向。这种认识在当时来说是比较超前,事实上这种文明的转进,到今天还远未完成。不过当初的一些预测现在看来都陆续被证实了。
说到广东,因为改革开放先行一步,无论是社会生活还是人的观念,变化都比内地更快一些,也更大一些。所以当内地文艺界许多人还沉溺于挖掘和表现苦难、落后、绝望、迷茫等情绪时。广东的文艺界已经把注意力转向表现改革开放的新生活。最突出的例子是推出了一批在全国产生强烈反响的电视剧,像《外来妹》、《英雄无悔》、《和平年代》等,这与“朝阳文化”理论应当说不无关系。至于美术也是如此,受到新时期新生活氛围的强烈感染,画家们同样紧跟时代变化,更多反映寻找目标、追求理想等明朗型题材,努力反映现代人生活与社会变化,表现出一种积极蓬勃的朝气。显示出于与内地颇异其趣的面貌。
中国文物网:广东作为一个沿海地区吸收了许多西方外来的文化,而沿海城市与内陆美术因地域文化等是有所差别,您认为这如何影响画家创作呢?
刘斯奋:这种接触和吸收的结果,一方面使广东很早就成为引进外来画种的重要口岸,譬如油画、现代版画、雕塑、漫画等都是先从这里登陆,然后走向全国的;另一方面,则是对外来技法的学习借鉴,如“二高一陈”开创的“岭南画派”就是显例。长期以来革新派与传统派并存,呈现出一种兼容并包,多元共存的局面。这种状况一直延续至今。
中国文物网:那在其中是否会出现画家迎合市场的现象?
刘斯奋:这是另一个问题,迎合市场的情况从来存在。不止广州,全国各地历来都是如此。因为画家也要生活,进入市场是很正常的。当然这其中也分为不同层次。有才能、生活优渥的画家如果为了卖画,一味迎合市场,放弃自己的追求甚至操守,那是不好的。不过就我接触到的广东画家而言,情况还不是这样。
中国文物网:您对现今广东美术的发展有没有一个比较整体的评价呢?
刘斯奋:广东现今美术总体水平不差,称得上是美术大省,在全国所占的位置也是靠前的。广东实际上每做一次展览收到的作品数量都非常惊人,在去年庆祝建国六十周年的画展,送展的作品多达四千多件,而从中挑出了两、三百件精品。这还不包括功成名就的老艺术家以及不参与主旋律创作的艺术家。而且广东的美展长年不断,在广州,每天有几个画展同时开幕是常事。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广东的美术现状。
中国文物网:那目前广东美术要继续发展需要的是什么呢?现在的创作实力能不能满足这个要求?
刘斯奋:主要是随着老一辈艺术家的离世或老去,中青年一代还缺少一支公认的接班人队伍,更别说大师级人物了。造成这个因素的情况比较复杂,有许多条件制约。所处的时和势是一方面,比如北京,处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才聚集密度高,加上作为首都对于全国影响力更大,有利于名气的迅速提升,这是毋庸置疑的。不过,更重要的是大师的生成很大程度取决于个人的非凡天赋,当然还加上自身的努力。这绝对不是想培养就能培养出来的,事实上,古今中外几千年,大师的数量也是屈指可数。中国进入近代才一百五十多年,改革开放以来更是只有三十多年,不过是历史中很短的一段时间,没有或很少出现大师也是正常的。当然,政治的清明,经济的繁荣能够促进艺术的整体繁荣,能够保护天才不受打击,降低夭折率。这就为大师的成长创造了良好条件。至于当前,一些人为了利益盲目吹捧、推出许多所谓“大师”,虽然势头猛烈,但其实是没有用的,历史最终会辨明一切。清醒的艺术家应当看透这一点,明白自己应从哪方面努力,沉住气,那么将来才有成为大师的可能。
来源:中国文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