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之发展蕴含古人对字形之审美观念,唐楷之笔法、结体等体现了成熟汉字之美,达楷书之巅峰。然生活节奏加快,使为功名所累之人们变得心浮气躁,楷书耗时费力,且难于出新,使研习之人渐少。古越绍兴,书家朱非老师,甘于寂寞、不求闻达、临池不辍、躬耕砚田,精研楷书数十年,渐臻佳境,闻名遐迩。
朱非老师,自幼笃好书法,手追心摹欧体近50载,间或学二王、赵孟頫,及赵之谦北碑和《曹全》《礼器》二隶。品读朱非老师书法作品《古越龙山碑》,其书以欧体为基,结构严谨、端庄伟岸、点画精到、清劲秀挺、刚柔相济、气势双生,一点一画自有刚健之美、清刚雅正之气。
行楷作品其书以赵体为基,略掺用行书之笔法,点画华滋遒劲,结体宽绰秀美,外貌柔润而筋骨内含,细品之,清颖隽秀、神韵雅逸、意味深长,引人遐想,使人悦目、悦心、悦情。
综观其书,作品气韵生动,尽显才情,谨严稳重之间架结构,不湿不燥之墨色变化,笔线挺拔不露圭角,笔笔谨守法度,体现了其极深之楷书功力。用静态之线条表现作品之勃勃生机,是 楷书艺术语言之精髓,亦是楷书之极致。其楷书取欧之法度、赵之圆润,然非摹欧拟赵,有诸大家之元素折射,书法之时代气息、书家之审美情趣,映入其中。刘熙载在《艺概》中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朱非老师之墨迹,再次印证了此理。
古今研习书者,文化知识与艺术修养兼收并蓄,方能领略书法之精神内涵及奇妙之艺术境界。清人杨守敬说“一要品高,品高则下笔妍雅,不落尘俗;一要学富,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古之大家,莫不备此,断无胸无点墨而能超佚绝伦者也。”现任绍兴墨趣会副会长,绍兴书画社顾问之朱非老师尤重学问文章之气。从朱非老师出版之《斗门史说》、《斗门之谜》等多部文史作品,足见其文学涵养之丰富,地方史学研究之透彻。长期对文学之爱好、广泛之字外功夫,带给其儒雅之气质、高尚之情趣、深厚之文化底蕴、丰富之阅历及宽阔之胸襟。观朱非老师之书作,既有其个人风格及面貌,又有其深邃之内涵,浓郁“书卷之气”扑面而来,仿佛能够感受到其胸有成竹、挥洒自如之作书状,顿挫有致之挥笔。
传承历代前贤之书法艺术,开创 楷书艺术之新风貌,衷心地祝愿朱非老师向 楷书艺术更高层次之攀登和跋涉中取得更大收获!为我们提供更多能愉悦心灵、陶冶情操,雅俗共赏之楷书作品!
刘永合癸巳年初秋于墨香斋
来源:翰墨书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