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变化发生得太快了。”在艺术家张晓刚看来,几年之间,中国的当代艺术既经历了价格的过山车之旅,也更深地卷入到画廊、拍卖行、展览、艺术品经纪人等构成的全球交易链中。在收藏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的时候,人们都想分得艺术市场的一杯羹,究竟如何在变幻莫测的艺术市场上实现这个梦想,我们不妨看看那些成功人们的案例,或许会从中会受到一些启迪。
收藏玩家汪译男:挣钱是个副产品

上海电视台知名主持人汪译男可算是一个艺术收藏的“沉迷玩家”。说到“玩”,就能感觉到他身上仿佛到处都是劲道。“收藏我玩儿的东西可多了。”译男笑着告诉记者,“每天没花那么点时间在‘玩’上,就浑身难受。”
但是如今的收藏市场,也有更多形形色色的人都没能玩在道上。“有些特别有钱、工作上特别能赚钱的人,也是一辈子都在玩赝品、玩不对的东西。”译男不无感慨地说道。
可以说,如今的收藏市场充斥着各类赝品、假货,相对应的也有无数蜂拥进入的投机客、逐利分子。“在这个市场,确实有些人是靠高换手率来挣钱的,但时间长了,总是要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译男有些语重心长地说,“其实市场的乱象很大程度是藏家们的不负责任造成的。”
有些人买了一批东西就扔在那不看了;有些人则只关注藏品某个单一的点,比如作者名号、材质好坏;有些人呢,永远在等待那个出手的“最佳时机”。可以说,这样林林总总的“玩家”几乎都是很难“玩”好的一批人。于是不正常的市场阻碍了正常的艺术品发展。几经周折,最后发现冲进艺术品市场仿佛像是又冲进了另一个“股市”。
“还是那句话,不能想着去赚钱,在艺术品收藏领域尤其如此。”译男摆摆手说,“只要你爱玩、想着要玩好,就没有玩不好的道理。”只要玩进去了,即使挑不到100件里面最顶尖的那件,那挑的也一定是前三、前五的佳品,又怎么会有亏本的事呢?(理财周刊)
1 2 3 4 5 下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