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地有人曾花上千万元收藏了一位书协主席的字,结果这位主席下台后,字贬值到100万元。”笔者近日调查采访发现,近年来贪图虚名、权钱交易、结帮营私等丑恶现象在国内文化艺术界时常出现,这种文化腐败损伤了文化艺术的健康发展,而且与个别党政官员的腐败息息相关。
近年来,原本属于“闲职”、“摆设”不受人待见的作协、书协、画协等机构的职务越来越“吃香”起来了。究其原因,与艺术品市场的繁荣和艺术品收藏升值是密切相关的。前不久,陕西省书法家协会换届,产生16名常务副主席、18名副主席,舆论一片哗然。知情人爆料,一个副主席一年卖字收入可达数百万元,理事收入也在50万-100万元之间,“只要坐上这位子,便有大把的名和利”。
本来,一件艺术品的价值,是由其艺术价值本身所决定。然而,如今,依附在文化产品上的除了艺术价值之外,更有权力的价值,而且后者的价值远远大于前者的价值。因为有了按官职大小给艺术价值排序的潜规则,主席的字画比副主席的值钱,副主席的字画比秘书长的价高。说白了,官职成了艺术品的价值刻度,即衡量一件艺术品价值几何的主要标准。于是,艺术家们丢掉斯文,削尖脑袋,往自己脸上贴金,趋之若鹜追求其中权力的价值。这是因为值钱的是权力,而不是艺术本身。
书画界所出现的按“官位”论高低,来决定书画艺术品货币价值的高低,可以说是“官本位”的腐败之风渗透到书画界和艺术品交易中的一股歪风。虽说,这股看“官位”论价值的风气从何时开始不得而知,但随着近年来艺术品收藏和交易趋于火爆,越来越多对于艺术不了解的投资者进入这个市场,从各类协会的“官位”去寻找精品,无疑成为了一个“捷径”。另一方面,由于礼尚往来的需求,对于许多准备送礼的人来说,赠送专业协会领导的书画作品,无疑更有面子。现在的书画市场中,礼品消费无疑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这无疑也助长了对于书画市场“官位”的追捧。由于这种歪风的存在,使书画界和艺术品的买卖交易中,出现了可以说在古今中外的艺术史上鲜能见到的奇怪现象。
当然,书画作品按官位的高低,来作为艺术作品价格高低的标准,在当下之所以会形成歪风越刮越邪乎的原因,理应从社会崇尚“官本位”的根源去找才是。一方面,艺术品价值与作者官衔挂钩,导致许多人削尖脑袋拼命钻营就为了在协会当个主席、秘书长、理事之类的,拿官场上的身份去卖自己创作的艺术品;另一方面,有的官员利用手中的权力把资质平平的收画捧成“大师”,再给其戴上一顶官帽,“大师”有身价了,创作的作品自然“身价倍增”,“大师”得利,一些官员拿这些“大师”作品雅贿送礼,从中也得利不菲,双方由此结成了利益共同体,此举可谓是双赢。
中国的书画传统,原本倒真是官艺不分的,书画作为士大夫雅玩的“余事”,不少官员本身就是书画家:颜真卿官至太子太师,其书法不为古法所束缚自成“颜体”;米芾官至礼部员外郎,其书法行草造诣尤高。这样的名家不胜枚举,然而,当他们的官职成为过去,他们的艺术品价值不仅没有下降,反而越来越被后人所推崇。由此可见,决定一件艺术品价值的,终究还是它的艺术价值。靠权力加冕的价值,是不长远的,也是容易消失的。可以说,随着反腐进一步深入,当艺术品市场中的权力影子越来越少,一件艺术品的价值将逐渐回归其真正的市场价值。这是一件好事,而不是坏事。假若按官职高低给书画艺术品的价值排序,这种行为本身无疑是对艺术本身的一种伤害。
虽说,物随人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价值观,但时下名人字画受捧的市场趋势,物随人贵的评价体系以及搏名逐利的心态已成为当前艺术品市场一种病态,尤其是背后隐藏的贪腐现象更不可小觑。随着反腐败高压态势逐渐形成,艺术品收藏和交易不能成为盲点。一方面,对于官员收受艺术品的所谓雅贿现象,纪检检察部门可以通过第三方权威机构专门鉴定艺术品真伪和价值,制定对艺术品贿赂的司法认定标准及程序,在国家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中也可包括珍贵艺术品,将其置于国家法律制度监督之下,以有效遏制官员雅贿行为。另一方面,在书画艺术界的荣誉评比和比赛评奖中,如果结果引起普遍质疑,应启动调查追究机制,对权钱交易、小圈子活动进行严厉打击。一言以蔽之,只有铲除书画艺术品市场的泡沫和贪腐,艺术家们才能真正躬身向社会向更多的文化消费者要空间,而不只是向权力献媚。(吴学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