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中书画网 官方微博: 新浪微博:鲁中书画艺术网   搜狐微博:鲁中书画艺术网
会员注册 会员登录 网站帮助 意见反馈 员工认证 加盟我们 广告投放  
 
公告

  名家题赠展示区


潘振元:从邮电工人到吴门书家
发布时间:2013-05-13 阅读次数:1068次


  一个书家,一生创作的作品可能是无数的,但真正可以流传下去的,真正有着自己的生命痕迹的,如王羲之的兰亭序,苏东坡的寒食帖,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等等,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人生如能留下一点文字,这是最大的褔分。”

  晚报会客厅:潘先生好!你是知名书法家,又是书法家中写文章的高手,写了很多才情横溢的书法以及碑记方面的文章,但最近又要出《潘振元文集》上下集两大卷,还是让人有些惊讶的。能介绍一下这部书吗?

  潘振元:当然能的。我在书的“后记”中也作了一些交代,就是说,我原本并没有想过要出文集的事,因为自己的兴趣主要在书法上,写写文章是业余又业余的事。想不到近二十年来,断断续续写了一些,居然也积了不少,经不住朋友们的怂恿,决定将这些文章结集一册。我想,这不但是自己进入七十岁的一个小结,也是回顾自己人生历程的一个凭藉。这部文集分文心篇、题跋篇、博古篇和翰墨篇四部分,编选了一百五十四篇文章。其中绝大部分是我退休以后写的。其中不少序跋,是受朋友之托。因为如今是商品时代,书画家中已很少有人肯花时间去写这类文章了,花费时间多,耗精力也多,而且没有什么报酬。我之所以愿意接受下来,一来可留存朋友间交往的情愫,二来这也是自己最好的学习、积累的过程,另外也可留下今日文艺繁荣的一些印记。所以,为这部书我花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

  晚报会客厅:与当今年轻一代的书家比,你不是出身学院派,但书法作品书卷气浓郁,学养全面,很鲜明地继承了吴门艺术的特点。说是不知不觉写出来的,但恐怕还是自觉的居多吧?

  潘振元:正如你所说,我的确不是什么学院派,我不但没有上过大学,甚至没有上过高中,我完全是凭自己的自学走到今天来的。我踏上社会比较早,这种早是身不由己的,是为生活所逼迫的。我初中毕业后,由于家庭困难,放弃了读高中和上大学继续深造的梦,想早参加工作,分担家庭的生活压力。初中毕业我上的是邮电技校。1960年技校毕业,进入邮电部门上班,才十七岁。拿现在的目光看,还未成年。也是幸运,我当时接触到的邮电老职工,绝大多数是旧时代的留用人员,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人人写一手好字。这种好字还不是一般的规范好看,而是实实在在的功力深厚,足以从书法艺术上来考量的。也许我天生有见贤思齐的个性吧,欣慕之余,我对写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的种子便埋入了心田,下班后就沉溺练字和学画之中。小年轻嘛,爱学上进,总是会得到身边年长者的好感的,我的一些热心的年长辈同事见我如此有兴趣,就介绍我拜师高人。这里,我要特别提到一个人,她是我的大姐一样的吴凤珍老师。她虽然是邮电系统的普通工人,但她也是知名的作家,文章是一流的。她介绍我拜崔护先生为师。于是,从1962年开始,我追随崔老师近半个世纪,走上了丰富而又充实的生活道路。

  晚报会客厅:崔护先生对你影响大,帮助大。

  潘振元:是的。崔老师是一个典型的传统书画家,饱学书史,博学多才,不但擅长书画篆刻,也善于诗词散文,对文史、金石、工艺、古董、园林、昆曲等都十分精通。当初拜师时,他不仅要我从基础性训练开始,绘画先学工笔花鸟,书法从最规整的玉箸篆入手,还要我自学诗文,他说:“读书绘画,可砻砺气质。”对以后会非常有用,并时常勉励我:“人生如能留下一点文字,这是最大的福分。”这些教诲犹如晨钟暮鼓,萦绕在我的耳畔。可以说,崔先生影响了我的一生,我的人生从崔先生处得益最多。

  我的一生,关键的时候,总是有“贵人”相助

  晚报会客厅:是啊,你一个初中生的底子,但你的文章却古意盎然,尤其是你即将付梓的大著文集中的“题跋篇”,全部是文言写就,一些勒石于风景区的碑记,也都是文言甚至都是韵文,你的古文底子是从哪里来的?

  潘振元:自学,完全自学。我们那一届初中生,既没有学俄文,也没有学英文,可以说我的外文底子就是纤尘未染的素宣。同样,古汉语也只是初通皮毛。我初学起步时,正值“破四旧”、“砸烂封资修”的时代,想读点古典诗文,谈何容易,几乎是要招致麻烦的,古文方面的书,都要被烧掉。好在家中找出我大哥在民国读初中时留下的四册语文课本《古文观止》,这是我当时惟一能读到的古典文学。应该说,这四本有注释的《古文观止》,是我在崔老师熏陶下自学古文的启蒙书。

  除了啃这四本《古文观止》,还有就是进一步接触古典文学名著。这又要得益于介绍我入崔门的吴凤珍大姐了。吴凤珍不仅是才气横溢的业余作家,而且与陆文夫、陈鸣树等大家时有交往,陆文夫先生非常看重她,说她是吴门真正的“土著”作家。工作中我们同在一个班组,我们也就经常闲聊文学方面的话题,包括当时非常流行的“红学”,研读《红楼梦》。有段时间,我也对“红学”非常痴迷,虽没有什么大收获,却学会了一点如何去读书,如何去作深层分析的方法,知道了凡学习都要重视思考和分析。记得1963年前后,我给蒋吟秋先生写了一封信,并附上了一幅玉箸篆的习作请他指点,想不到,这件作品不久就意外地出现在书法展览的“青年作品”专栏中。蒋老这种对后学的提掖,犹如投入我心中的一块巨大磁石,把我和书法更紧密地吸附在一起。蒋老对我的激励,乃是我年轻时代最美好的回忆之一。我的一生,关键的时候,总是有“贵人”相助。

  晚报会客厅:书艺是不可能投机的,要下扎实的功夫。但书艺也有个渐进和突进的阶段,能讲讲这方面的体会吗?

  潘振元:在这方面,我也是有着切身感受的。关于这种“渐进”和“突进”,许多时候都是不知不觉的。我的年轻时代学艺,那是远不能与今天相比的,“文化大革命”使传统文化在狂风暴雨中整整休克了十年。多么宝贵的十年。二十岁到三十岁,人生学艺最宝贵的时期。值得庆幸的是,1975年,苏州率先恢复了书法展览。特别是当时书坛的众多耆宿名家还健在,使苏州比其他城市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吴门书道由此而避免了人才的断层,有了一个流风余韵、沾溉后人的新老交替过程。让我最难忘的是,与书道同人在职工书法篆刻研究会共同切磋的往事,那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的,持续了约十年。当时,我们一辈有王健生、杭青石、华人德、王伟林、葛鸿桢、周玛和、张士东、朱大霖、卫知立、王大夷、王歌之、王国安、李叔安、汪鸣峰等近五十人,前辈先生有瓦翁、沙曼翁、宋季丁、崔护、程质清、矫毅、邬西濠等,时常老少咸集,优游于沧浪亭南,正像程老(质清)形容的那样:“月凡二集,风雨无间,论艺诤诤,每析疑难,忽得妙悟,咸欣共证希夷。”在这样一个不带功利、不计得失、共同切磋、相与品评的环境中接受洗礼,收益非常明显。我对书学方面的探讨以及古文写作,都是在这一阶段起步的,如《瓦翁先生八秩寿序》和两篇游记,以及对石鼓文、史晨碑、琅玡台刻石、王宠书法研讨等文章,都是当时学书论艺时的作业。这是我人生最重要的十年!说起来都让人激动。

  我当时是市总工会组织的职工书法篆刻研究组的组长,我们那时的活动非常专注,每月都有活动,指定人准备交流的内容,而且每人都要准备作业,悬挂上墙,大家互相评点,前辈书家评点我们的,我们也可以评点前辈书家的。评点得不到位不要紧,大家也不计较,听人家的评点知道自己的不足在哪里,这种不足有书写上的,也有审美中的,这样的学习提高起来非常明显。而且,那时的社会风气非常好,没有诸多的功利,书法作品也都不卖钱,现在价格吓人的书家,那时都是分文不取的,大家都可以索取,带回家用功学习。当时的企事业单位也好,虽然收入不高,但单位的领导开明,只要总工会有通知,他们都给自己的职工提供方便,都慷慨给假,所以,大家也都珍惜,也都争气,非常投入。那十年,真是黄金十年,我的“突进”,大约是在这十年中吧。我是组长,当然是要有牺牲精神的,要为大家做些组织、策划和前期准备等方面的工作,可能会荒废一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但就像我前面说的写诸多的序跋文章,自己费力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了很多。我觉得自己的组织能力,策划创意水平都得到锻炼,主要还是不小家把气吧,乐为同道也为自己创造了条件,这在我以后的岁月中体现得非常明显。

  哪怕是改正一个字,也是我的收获

  晚报会客厅:是的,许多工作好像是为人家做的,自己完全只是付出,但最后一看,这些当初只是付出的工作也并不是全然为人家做的,也是为自己做的,甚至可以视为都是为自己做的。潘振元:由于我没有进过高等学府,自知学识不足,自学不够系统,后来从事的日常工作,又一直与“新八股”打交道,因此对落笔成文,持比较认真的态度,写好后总会多读几遍,总会多改几次。只要有机会,我还将自己的文章,拿给师友们看,向他们请教,哪怕是改正一个字,也是我的收获,心中快慰。我会以敬畏之心待之。正因为如此,在我的文集中,深深浅浅地留下了老师指点和朋友帮助的痕迹。写文章是这样,做别的工作,还有自己的书艺提高,也一概莫不如是啊。晚报会客厅:你在退休之后,在组织书界精英与地方文化交融方面,如虎丘雅集等策划上,堪称漂亮大手笔,被书法同道称为“苏 州 的 兰 亭 雅集”。也请讲讲。

  潘振元:这个你们也知道?哦,是的,媒体做过近乎浓墨重彩的报道的。正如你所说,这种策划,也许在很早之前就埋下了种子。虎丘笔会的“西溪流觞”策划,是我至今想起来也是颇为开心的事情。一个书家,一生创作的作品可能是无数的,但真正可以流传下去的,真正有着自己的生命痕迹的,如王羲之的兰亭序,苏东坡的寒食帖,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等等,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我想,虎丘笔会的“西溪流觞”策划与我来说,差不多也算是一件笔墨之内的得意之作。这样的活动在苏州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当时,我们邀请了施仁、崔护、江洛一、潘君明、吴溱、徐云鹤、费之雄、张文鋆、吴正贵、章致中、朱建平、刘苏、刘达之等诗人一起列坐溪边,以西溪为题,临流举觞,赋诗豪歌,而且要用古诗调相与吟唱,可以说,胜绝一时。当时还特邀了朱季海、瓦翁、魏嘉瓒等一起参与,特邀了琴师叶名佩,杨晴演奏,烘托气氛。活动开展得非常漂亮,诗人、诗篇、美酒、书画、名胜等融为一体,留下了《西溪流觞》诗书画长卷,瓦翁在长卷题了引首,崔护作图,施仁作序,我写了跋,大有王羲之当年的兰亭雅集之遗风。我看你们的新春诗会也有后来居上之势,所以我也在这里建议你们,适时到虎丘山去搞一次诗会,将会大有新意。我在2004年成功搞了这次有创意的活动后,我又先后策划搞了“吴中医药书画展览”和“苏派盆景与文化雅集”等活动,也算是我为提振苏州文化在全国的影响力所作的一点努力吧。

  潘振元小传 1944年生,苏州人,师从崔护先生。《中国书法》杂志、《书画艺术》杂志、《书法导报》、《美术报》有专题介绍。著有《书法基础》(合著)、《潘振元书法作品集》、《潘振元诗文手迹选集》等。参与编撰的有:《中国书法篆刻鉴赏大辞典》(撰稿)、《中国书法篆刻鉴赏辞典》(撰稿)、《中国历代书法名作鉴赏辞典》(编委、撰稿)、《苏州书学论文选》(主编)、《苏州书法五十年》(执行主编)等。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苏州市书法家协会顾问,鹤园书画院副院长、平江书画院副院长、吴门雅集副主席。

 

来源:姑苏晚报

相关书画新闻: 潘振元  吴门书家

 鲁中书画网推荐内容载入中…… 

 载入中…… 
主办单位:淄博市人民政府对外宣传办公室  技术支持:淄博时空  淄博信息港 投稿邮箱:shuhuawang@wo.com.cn 
©luzhong.shuhua.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编号:鲁ICP备14036922号-1  
Apalong php-b2b 行业网站基础系统

页面执行时间:0.081294059753418秒

将本站加入收藏夹  将本站设置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