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中书画网 官方微博: 新浪微博:鲁中书画艺术网   搜狐微博:鲁中书画艺术网
会员注册 会员登录 网站帮助 意见反馈 员工认证 加盟我们 广告投放  
 
公告

  名家题赠展示区


刘颖:一笔一画写好字 一生一世做真人
发布时间:2013-03-27 阅读次数:3044次

在名校林立的北京,坐落在西城区广安门外的青年湖小学并不显眼。这所仅有三百零二名学生的小规模学校,百分之八十五的学生都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弟。没有知名教师,没有令人艳羡的优质生源,但这些并没有阻碍它在花团锦簇的北京教育园地里努力地生长着。它,静静地绽放。

“一笔一画写好字,一生一世做真人。”这是青年湖小学的校训。漫步在墨韵飘香的校园里,处处都能感受出刘颖校长以尊重生命与文化为出发点,让这些来京务工人员的孩子,在这座翰墨飘香的校园里自信自强,一笔一画地书写他们的人生。

 

■教育新理念

环境可以熏陶教育孩子

“环境建设不为环境而建设,只为人性而建设;校园文化不为校园而文化,只为心灵去营造。”秉承着这样的理念,刘颖在青年湖小学构建了一个以文化熏陶人的墨香花园。

在采访过程中,她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环境可以熏陶教育孩子”。刘颖认为,作为一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绝大多数的学校,这些学生的家庭生活环境都比较简陋,而要让他们学会欣赏美好的事物,则必须依靠学校。

青年湖小学的校舍面积并不大,刘校长在带着记者一层层地参观教学楼时,如数家珍地介绍校园里的每个角落、每面墙、每块宣传栏的由来、作用以及内容……

记者看到,学校几乎每一个角落都与书法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学校的每一个楼层都有自己的主题,一层为笔,二层为墨,三层为纸,四层为砚;每一个班级都有一个富含文化底蕴的名字,比如三年级二班的名字就是“润心斋”,希望同学们手中的笔墨能够真正滋润到学生的心灵中去,用实际践行“一笔一画写好字,一生一世做真人”。而在学校的四层楼道,悬挂着很多装裱好的名人墨宝,置身其间,只觉隽永高雅,墨香扑鼻。

“笔墨之林”、“古今墨香”、“墨香浸染”、“墨香满园”、“墨香古韵”、“书香流韵”……走进班级的书法角,各具特色的主题体现了班级对书法文化的理解,书法角中还有历代书法家的介绍,从而让学生每学期深入了解一位书法家,对其生平事迹、书法特点、典型故事能够熟记于胸,并从中得到启示。

除了在视觉上给予学生文化的感受外,青年湖小学还在上下课及学生的休息时间播放与环境相适合的古典或现代音乐,在视听上给予学生熏陶。一个月播放6首音乐,一年播放48首,六年下来,学生可以听到288首古今中外的经典曲目。学校还专门制作了展板,介绍每个月播放曲目的名称以及作者简介等。“我们不要求孩子们学会演唱、弹奏,我们只是想借这种氛围来熏陶孩子们,让他们有机会与音乐为伴。”

刚刚过去的这个寒假期间,刘颖在电视上看到一部新上映的纪录片——《萌宠成长记》,觉得非常喜欢,于是,开学以后她把纪录片拷贝到学校,在教学楼的楼道电视里播放,这样孩子们在课间和吃午饭的时候就可以观看。“从出生到蹒跚学步和睁开眼睛,再到断奶和离开母亲照顾的心酸时刻,纪录片全程见证一只小萌宠的成长过程。”刘颖说,看到这么可爱的宠物,孩子们肯定也会非常喜欢的。而这,也印证着长期从事德育工作的她的教育理念:不拘一格育学生,用美好的事物去感化学生,实现“润物细无声”式的教育。

“人人是教育之人,时时是教育之时,处处是教育之地”。刘颖校长说:“空洞的说教多无力啊,就让孩子们在我们为他们精心营造的校园氛围里,静心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

 

■校长讲述

学生身怀“造纸绝技”

拿起竹帘放入纸浆箱,轻轻晃动,慢慢抬起,隔水之后就在竹帘上结成一层薄薄的纸……我们不仅教孩子学造宣纸,还会教他们学习装裱、篆刻、拓印等技艺。这是我校特色的课程——造纸校本课程,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孩子们制作出来的宣纸不仅厚薄均匀,而且颜色多样,学校还经常将孩子们亲自制作的宣纸当作礼物送给来宾。

为了发掘书法的文化内涵,我亲自带着老师到全国知名的传统手工作坊了解笔墨纸砚的生产制作工艺,希望能将其改良运用到青年湖小学的课堂上来,让孩子们切身体验到中华古老文化的博大精深。但文房四宝中“笔”、“墨”、“砚”的制作工艺过于复杂,而只有“纸”相对好操作一些,于是,我们将目光放到了钻研造纸技术上。

我们又到北京著名的琉璃厂邀请老师傅进校指导,经过半年多的艰苦摸索之后,不服输的“青小”人终于将安徽宣纸的制造技术加以改进,设计成适合在校园中模拟的造纸活动。于是,就有了现在青年湖小学独树一帜的“造纸绝技”——工厂里的大抄子改成适合孩子们使用的“迷你版”的小抄子,砖砌的纸浆池改成大木盆,热水烘干床改成电饼铛似的烘干床,整摞晒纸改成单张晒纸,最终一套青年湖小学制造的宣纸成功“诞生”。

造纸不是目的,我们把安徽宣纸的制造引入课堂,是想在模拟制造工艺、传承方式的活动中,让孩子们感悟到中国书法文化的博大精深。爱国之心、感恩之情、儒雅之性、文明之风才会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田里生根发芽。

为了进一步让孩子们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神韵,我还和学校的老师们一起,推出了一系列特色经典活动,如定期举办学生书画展;定期组织或观摩笔会;举行艺术节和书画节;让孩子们成为社区志愿者,为贫困灾区的小朋友写春联等,这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拓展了视野,滋润了心灵。

 

■教育新改革

书法教育已渗透到各门学科中

刚走进青年湖小学的教学楼,就能闻到一股淡淡的墨香味,楼道两侧的墙壁上,悬挂着王羲之、颜真卿等书法大家的名帖,与之相对的,则是一张张学生们虽然稚嫩,却一笔一画都透着认真的习作。或是单字,或是一句诗词,稚气的作品与古代名家名作竟也和谐地融为一体。

学生杜婷钰告诉记者,最初学生们都是从“横竖撇捺”等简单的笔画练起,现在每周上一节书法课,“学习硬笔书法和软笔书法对我们很有好处,能让我们把字写得更规范,也能多识字。”

校长刘颖认为,书法是世界艺术之林中独具特色的一门艺术,是祖国灿烂文化宝库中一颗耀眼的明珠。“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它不仅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艺术追求,而且又是一门实用性极强的学问。因此,在当今弘扬中国的书法艺术,挖掘‘字品如人品的育人价值’,让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我们教育者的责任与使命。”

刘颖校长上任前,“写字教育”是青年湖小学的办学特色。在她看来,作为办学特色,“写字”一词过于单一片面,缺乏文化内蕴,但“写字”不失为开拓新思路的突破口。为了让优秀的传统传承下去,让学生永久受益,20093月,她开始发动教职员工调研,做精做细“写字教育”,并确立以“书法艺术教育”为办学特色。

据悉,学校一、二年级的学生从硬笔书法学起,到了三年级开始接触软笔书法,每周都有一节书法课,每天下午还有半小时的“书香”时间,学生们可以诵读,可以摘抄,也可以练字,但必定会保证15分钟的练字时间。

平时学生们还可以毛遂自荐,将自认为写得好的作品提交,通过评选获得相应“星”级,五星作品为最佳。而同学们的每一幅作品都有被展出的机会,“这么做就是想鼓励大家,不是非要写得特别标准才能展出,而是通过亲身实践,让学生从心里对书写感兴趣”。

为了拓展孩子们的视野,刘颖又带领老师们在校内开设了多门校本课程:其中包括:造纸、书法、国画、装裱、软陶、古筝、茶艺、墨韵毛笔操等。目前,学校书法教师已执笔编写了《硬笔书法》《书法文化》和《软笔书法字帖》,体育教师编写了《墨韵毛笔操》等校本教材。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特长,选择上哪一个校本课程。

据了解,经过四年的探索和发展,如今,学校的书法教育已渗透到各门学科当中。如数学课,结合图形教学,让学生初步感受汉字结构中渗透比例、对称等丰富的数学文化理念;科学课,帮助学生掌握书法等相关科技知识,了解民族文化的丰富宝贵科技内涵;劳技课,让学生在书写、拓印、装裱、造纸、篆刻中体验、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掌握相关劳动技能。

 

■校园故事

学生家中无处落脚  坐“马扎”路边家访

008928日,刘颖第一次坐到青年湖小学自己的办公室里,准备在校长岗位上大展拳脚,干出一番事业。但踌躇满志的她很快发现,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当时,学校的学生还不到200人,孩子们的父母十有八九是在北京的打工人员。为了生计,他们每天在外奔波劳碌,鲜有时间看管孩子——别说家庭教育,连起码的生活起居都无从照顾。老师们天天到校长室打报告,投诉学生如何不听话,如何不好教……老师们对如何做好教育有了很大的心结。

为了解开老师们的心结,她提出:由班主任向学校推荐1~2名特殊学生,由她带着德育主管进行家访,帮助教师寻找教育方法。

家访看似容易,开展起来却困难重重。不少学生居住的房子都是临时房,连门牌号都没有,刘颖经常因为找不到学生的住所而白跑一趟。后来,她想了个“笨”办法,放学后和学生一起回家,然后在学生家等着学生父母回家再进行家访。

在家访过程中,最让她感到震撼的是孩子们的居住环境。他们有的住在楼梯间,有的在集装箱里吃喝拉撒;有的孩子家里是卖大饼的,没有书桌,孩子就挤在做烙饼的案板上写作业;有的家长忙于干活,直到晚上9点才能回家给饥肠辘辘的孩子做晚饭;有的父母离异,孩子像个皮球被双方踢来踢去……

“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一个住在地下室的家庭,我们下午到那里,家里黑乎乎的,根本没有下脚的地方,后来家长只好‘邀请’我们在路边进行谈话,坐的是向修自行车的师傅借的马扎,很是艰苦。”刘颖笑着将其总结成“马扎家访”。

每次家访后的路上,她都及时与德育主管沟通思想,梳理孩子形成不好习惯的原因,回校后与班主任老师沟通,对孩子进行个性化教育。

家访后一个月,老师们相继找到刘校长,主动与她聊起这些孩子以及家长的变化,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二年级的一个孩子平时在班中经常拿别的同学的学习用品,老师多次与家长沟通,但是家长就是不配合教育。有一次,这位家长发现孩子把教师上课使用的教鞭拿回了家,心中非常内疚,就到处托人购买相同品牌的教鞭,想还给学校。这位父亲刚刚做过两次手术,他到学校的时候老师刚好在上课,于是他就拄着拐在学校保安室等了近1个小时。就这样,班主任下课时发现了这位家长,家长送上了崭新的教鞭。

这位教师感触颇深地说:“刘校长,我没想到,一次不起眼儿的家访,能够起到这么大的作用,这个孩子不仅学习成绩有所提高,家长也配合我们工作了,我服了!”

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老师们真实感受到家访带来的教育效果是不可替代的,不少班主任积极主动地开始了家访工作。

“通过走进孩子们的家庭,走进他们的内心,设身处地地去体会家长为了生活不得不在外打拼的苦衷,这样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才能真正用爱去体谅、理解、包容孩子。”

 

■校长印象

喜欢找老师和孩子们聊天的校长

走进青年湖小学,不仅会被笔墨所吸引,也会被每层楼的楼梯间的大鱼缸所吸引。鱼缸里,热带鱼自由自在地游着。都说学校不适合养鱼,怕孩子们扔废弃物到鱼缸内。青年湖小学的鱼儿却从未因这些情况死亡。

“它叫奔奔儿,我每天都来喂它。孩子们也很喜欢。你看,她会随着你的手指比划游动呢……”一进学校,记者就被热情又细心的刘颖校长所感染。

一校之长细腻如此,学校的氛围定不会错。她相信,办学校需要“用心经营”:老师抱怨孩子不听话,她就带头去家访,了解孩子的需求,寻求教育途径;孩子们平时缺少外出游览的机会,她就多带孩子们去免费的博物馆、科技馆参观;老师们凝聚力不强,她就组织教师和家属一起去野外烧烤,增进彼此间的感情……在点点滴滴的小事中,青年湖小学已经成为一所书法艺术特色校。

为了进一步让孩子们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神韵,刘校长还和学校的老师们一起,推出了一系列特色经典活动,如定期举办学生书画展;定期组织或观摩笔会;举行艺术节和书画节;让孩子们成为社区志愿者,为贫困灾区的小朋友写春联等,这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拓展了视野,滋润了心灵。四年来,学校获得的国家级、市级、区级荣誉一百多项,师生获得各级各类奖励数百项,这在学校以往的历史中是没有过的。

衡量孩子喜欢不喜欢学校的唯一标准,就是他们愿不愿来学校。愿意来,证明学校有吸引力。用心经营的学校自然能赢得孩子们的青睐。在区里进行的考核学校班子满意度不记名投票中,青年湖小学的满意度达到了100%

刘颖是个闲不住的人,课间,她爱在学校里溜达溜达,找老师和孩子们聊聊天。在同事们看来,刘校长是一位细腻又干练的人;在学生眼中,刘颖则更像一位可亲可敬的大姐姐。在采访期间,记者也亲眼目睹了她的热情大方和平易近人。她跟老师打电话交代任务,开口就是一句亲昵的“亲爱的”,想必电话那头的人听了都会心软,再难的任务也会心甘情愿地去完成;食堂里,她与老师一起就餐,有说有笑;在过道里碰到学生,她随口就喊出孩子的名字,亲切地跟他们微笑着打招呼,并向记者介绍孩子的爱好兴趣、性格特点……

相关书画新闻: 刘颖  

 鲁中书画网推荐内容载入中…… 

 载入中…… 
主办单位:淄博市人民政府对外宣传办公室  技术支持:淄博时空  淄博信息港 投稿邮箱:shuhuawang@wo.com.cn 
©luzhong.shuhua.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编号:鲁ICP备14036922号-1  
Apalong php-b2b 行业网站基础系统

页面执行时间:0.13904309272766秒

将本站加入收藏夹  将本站设置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