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这个社会,不少书画家都在寻求更简单、快捷的成名获利的方式途径,而有这么一位
书法家,
豆文科,却并不急于被众人认识。在他的
书法路上,最重要的一直是沉淀与累积,这一走就是二十四年。直到今年2月,
豆文科才回到家乡西安,在西安美院毕业的艺术策展人牛栋先生的策划下举办了生平第一场个人展览,真正将自己的作品展出来。这一举就让
豆文科的此次展览获得众多参观者和不少专业人士的好评和肯定。昨日,记者特别采访到
豆文科,与他一起聊了聊关于
书法艺术的那些事。
静下心来的沉淀
豆文科走的
书法路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从娃娃抓起”。他第一次接触
书法是在1989年,那时他已经29岁了。这个年纪对于学习
书法来说算得上是“大龄青年”了,可以想象,为了跟上同龄人的脚步,
豆文科势必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反复练习,但因为喜欢,
豆文科一头栽进了
书法的世界,一坚持就是二十四年。
二十四年的时间足够一个婴儿长大成人,更足够
豆文科学习
书法并熟练掌握它。为什么至今才举办展览?这是很多人的疑问,而
豆文科告诉记者,这是因为他一直坚持低调做人,并不急于形成个人风格的主张。“我对于培养个人风格的态度一直是宜晚不宜早,玉不成器,灵性必次”。
在
豆文科看来,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缺少了能“静下心来”磨练的耐心,往往老是急于求成,“但其实,人老想变,急功近利,反而容易走上岔路子。一步一步踩实了才能真正有所成就。”
于是,
豆文科并没有从一开始就走上创作道路,而是选择花了十七年去学习做一名好的
书法教育工作者,去反复沉淀和自我修炼。从此次展览的件件作品中可以看出,多年的努力让
豆文科一跃进入书画的较高境界。
艺术需要营养全面的滋补
而浸染在
书法中数十年,对于艺术,
豆文科早有了自己的感悟。相对于现在更重视“专攻”的社会普遍看法,
豆文科却更希望能做一个营养全面的人。“古人从来都是书画不分家,但现在我们的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致,这种做法更容易培养高精尖的专业人才,而艺术成果是在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灵感中产生的,更需要对知识和技法的全面把握,就像人的供给单一,就容易造成营养不全面的现状。尤其是对艺术而言。”
在
豆文科看来,艺术应该是互通相济的,不能单一地去学习,“就拿
书法和国画来说,国画的用墨技巧可以帮助你在习字时更好地掌握墨的浓淡干湿,而
书法地用笔能帮助你在习画时更好的掌握线条的流畅力度。如果你只习画不习字,就有可能造成一幅佳作旁因落款歪歪扭扭而有失水准的情况,影响整个画面的美感。”
“这跟我们盖楼一样。你打地基时候不仅要够深厚也得够坚实,这样的地基才能保证楼的高度和坚固程度。”当然,若说两者或多者兼顾难免太过,但至少应该有所涉猎。为了这一想法,去年,
豆文科特意在宋庄拜了老师学习国画,为自己补充营养,这一学至今已有半年。虽说画还在起步阶段,但获得的益处已让自己颇为惊讶。
厚积薄发,用这四个字来形容
豆文科相当合适。今年4月,
豆文科即将跟随宋庄国中美术馆馆长出行欧洲做艺术访问。这让以前没怎么想过自己未来的
豆文科,也有了使命感,“说大一点,就是真心希望自己能将中国
书法文化艺术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