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艺术品秋拍遇冷。从去年10月的香港苏富比到12月上海的荣宝斋和西泠的落幕,这一点已经毋庸置疑。这一年,正好是内地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的第20年,据统计,秋拍成交总额与2011年相比,减少了四成,近看中国嘉德和北京保利两家,前者同比下降55%,后者同比下降53%,有媒体甚至用了一个看起来触目惊心的词来形容:“腰斩”。事实是否真的如此?成都商报记者为此进行了近一个月的深入采访,从拍卖行老总、拍卖师,到藏家、资深艺术财经媒体人,深入揭开2012年秋拍“腰斩”背后的真相。
2012年10月7日,星期天,这一天也被称为“中国当代艺术的黑色星期天”,许多人都认为这个异常的周日兴许以后会被写入艺术史。当天,香港苏富比“当代亚洲艺术专场”以71.61%的成交率落幕,总成交价1.17亿港元,大大低于预期,现场人士说当晚很冷清,拍完三分之一后,就有买家离席。
两个多月之后,当代艺术品的走势下滑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当代艺术是否真的一蹶不振?成都商报记者为您深度剖析“中国当代艺术的黑色星期天”。实际上,在当代艺术整体下滑中暗藏赢家,最为突出的便是周春芽。业内人士指出,没有机构或者画廊参与过度炒作,是周春芽如今成交额和成交量遥遥领先的一个重要原因。
唱衰之下
前几年炒得比较厉害,藏家认识提升
北京天问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季涛的看法是,此次当代艺术的“滑铁卢”主要原因是买家越来越理性和精明,“跟股票一个道理,套在手里了,就更慎重了,考虑问题越来越细致了。”
藏家宗峰认为,当代艺术表面看来“似乎情况是这样(萧条),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首先当代艺术与市场的规模相比之前有所增加,其次藏家对于艺术品质量的认识较前几年有所提高,也就是重要艺术家的重要作品和好的作品依然保持继续上扬的趋势。
如往年一样,2012年秋,上海第一财经频道财经评论员、制片人项立平参加了几乎大部分的拍卖会,连他自己也数不过来,而他的节目在年底则做了数次秋拍和当代艺术的专题。“如大家所说,可怕的就是油画雕塑部分的当代艺术这块,”项立平说,“前几年炒得比较厉害的,2012年呈现了价跌量缩的态势。”
“唯美的东西没有季节性,没有时效性。”季涛举了两个例子——朱德群和赵无极,这两位艺术家在2012年秋拍中国现当代艺术成交价前十的名单中,占据了一半的位置,其中,朱德群于1987年创作的《白色森林之二》位列榜首。此外,从现在来看,当代艺术F4在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的时代需要,在市场流通上比较稀缺,市场更重视精品。
市场反例
周春芽最火,业内称没有过度炒作
2012年12月22日,项立平在自己的微博上写下了这么一句话:“今年内地秋拍当代部分一句话总结:市场萎缩近一半,最火的是周春芽,最稳的是罗中立。”
项立平这个论断说出来,恐怕没有几个人会反驳。无论是匡时拍卖董事长董国强还是藏家宗峰,都认为2012年周春芽是绝对的“硬通货”。董国强认为,“逆势上扬”的周春芽市场表现如此之好,是“市场在冷静之后,对艺术家的一个判断。”项立平形容这是过度炒作之后的市场,在寻找一个新的热点。 另外一个公认的原因则是与周春芽本身作品创作理念有很大关系,董国强表示,从买家群体构成来说,无论是收藏传统的还是收藏当代的,都会买周春芽。“周春芽的作品是纯粹的市场行为,哪一个高价作品是谁买的,大家看得到,也比较放心。”与董国强的观点一致,项立平认为没有机构或者画廊参与过度炒作,这是周春芽如今成交额和成交量遥遥领先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在此前的一次采访中,周春芽也曾向成都商报记者表示,他自己其实很担心那种“突然把价格整高”的情况,但很多时候不是艺术家在掌控,而是某一个机构想炒作以此卖更高的价格,如果突然下跌,这对于艺术家“非常冤枉”。 记者 范筱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