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真迹早已失传,传世的“书圣”墨迹都是后世的临摹本,但就是这极为稀少的临摹本,留传到今天也都是稀世珍宝了。近日,据日本NHK等媒体报道,东京博物馆140周年特别展“书圣王羲之”上,一幅被称是唐代宫廷书法作品的王羲之《大报贴》将首次公开亮相,被称为“世纪性的新发现”。
东京博物馆:
是重大国宝级发现
在这次展览的宣传网页上,记者看到,这次“书圣王羲之”展览将在1月22日至3月3日在东京博物馆平成馆特别展示室进行。该作品长25.7厘米,宽10.1厘米,为私人收藏,据NHK报道称,这件作品在去年10月在日本发现,并由五岛美术馆的名儿耶明学艺部长和东京国立博物馆的富田淳展品管理课长共同鉴定。鉴定结果是该作品为唐朝(7~8世纪)宫廷所出摹本,使用了独特的“双钩填墨”手法,并且出现了王羲之家族中的人名,另外还有王羲之惯用的表现手法以及使用的纵帘纸等,判定为王羲之的书信模本。
根据鉴定结果,《大报帖》系由遣唐使带到日本,为王羲之的书信之一。内容为3行共24个文字,文字为“(便)大报期转呈也。知不快。当由情感如佳。吾日弊。为尔解日耳”,第二个字“大”被认为是经常在王羲之的书简中被提到的王羲之的祖父的兄弟的儿子,估计这就是写给此人的书信,后面的“期”字也被认为是屡次出现在书简中的王羲之的儿子王延期。其他还有“日弊”“解日”等经常出现在书简中的常用句。另外,《大报帖》还使用了与《丧乱帖》《孔侍中帖》《妹至帖》相同的纵帘纸。
东京博物馆的富田淳课长表示“《大报帖》十分符合王羲之书法的特点,肯定不会错。应该是由遣唐使带回日本的,是对王羲之书法研究的珍贵资料。”
东京博物馆称,这份《大报帖》的发现,是继1973年日本发现王羲之唐摹本《妹至帖》之后,相隔40年的又一次重大国宝级发现。
故宫专家:
未看到实物 不能下结论
由于并无真迹存世,王羲之的唐摹本可以视为下真迹一等的稀世国宝。台北故宫藏的《快雪时晴帖》《远宦帖》《奉橘帖》等,上海博物馆所藏的《上虞帖》、北京故宫所藏《兰亭序(冯承素摹本)》均是唐摹本,而日本皇室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藏的《丧乱得示二谢帖》是唐代内府的双钩填墨摹本,奈良时期由遣唐使传入日本,2006年3月来上海博物馆展出。2006年同时到上海展出的还有一件日本私人收藏的《妹至帖》,但对该帖是否唐摹本,书法鉴定界存在较大争议。事实上,该帖次年亮相佳士得拍卖时,虽然估价仅2400多万港元,但遭遇流拍,也反映收藏界对日本私人收藏王羲之书法的谨慎心理。
对于此次在日本发现的《大报帖》,知名碑帖专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王连起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仅在网上看到图片,并未见过实物。对于日本所言的唐摹本,他表示,如果仅从网上公布的图片看,或有疑问:“不少字的笔道都比较肥,与以前被确认的王羲之书迹唐摹本还是不大一样,与《姨母帖》的肥瘦匀称也不一样。”王连起认为,如果有当时日本遣唐史带到日本去的证据,那是可以认为这是唐摹本的。而记者浏览东京国立博物馆官方刊载的信息,并无这样的证据公示。尽管王连起表示对是否唐摹本不能下结论,但他也表示,对这一书帖作出鉴定的富田淳是他的老朋友,是一位比较严谨的学者。
昨日,成都商报记者联系到四川省博物院副院长魏学峰,他也表示,没见到实物之前不能下任何结论,实物的话也要根据纸本考证、时代风格等综合性鉴定,这是不是“唐摹本”。
《大报帖》的出现也在书法爱好者中引起热议。在一知名书法网站,有书法爱好者将此次发现的《大报帖》与此前流拍的《妹至帖》相比较,结果发现二者若拼合在一起,或同出一纸,于某一时间被裁割为两片。
成都商报记者 曾灵 综合《东方早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