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中书画网 官方微博: 新浪微博:鲁中书画艺术网   搜狐微博:鲁中书画艺术网
会员注册 会员登录 网站帮助 意见反馈 员工认证 加盟我们 广告投放  
 
公告

  名家题赠展示区


中央美院雕塑创作回顾展
发布时间:2013-01-04 阅读次数:1648次

  
展览中展出的艺术家姜杰的作品《在》。
    新京报讯 19世纪末中国现代雕塑开始出现,历经百余年发展,中国现代雕塑有着怎样的发展脉络?“雕塑中国: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创作回顾展”试图给出一种答案并引发人们的思考----日前,该展览在中央美术学院雕塑艺术创作研究所开展,展出的400余件作品云集了中央美院几代雕塑艺术家的代表作,也呈现了中国雕塑的百年之路。

  缘由

  梳理中国百年雕塑脉络

  19世纪末“雕塑”一词引入中国,而中央美术学院的雕塑学科师生自1918年以来便是“雕塑中国”的实践者。中央美术学院雕塑艺术创作研究所副所长、展览总监段海康告诉记者,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学科师生的作品已经贯穿了中国雕塑百年,几乎囊括百年中所有最重要的作品,也呈现出了清晰的脉络。由此,可以说此展览是对二十世纪中国雕塑发展历史的一个梳理过程。

  这个展览是中央美院160多位艺术家的聚会,他们共献上400余件作品。其中第一代是以滑田友、刘开渠等雕塑家为代表的留法雕塑家,“他们偏重经典写实”。而第二批雕塑家则是留苏艺术家,作品增加了前苏联的风格特色。而第三批是比较注重吸收自己民族元素的本土艺术家,包括田世信、孙家钵等。“而改革开放以后,以隋建国、展望等为代表的当代雕塑家创作的作品特点则是多元”。

  亮点

  几代经典之作大聚会

  对应这几代艺术家的阵容,此次展览由“历史经典”“传承渐变”“拓展转型”三个展区及文献展组成。

  记者在“历史经典”部分看到,该板云集了刘开渠的《胜利渡过长江系列》、滑田友的《轰炸》、曾竹韶的《孙中山》等作品,基本囊括了从民国时期到上世纪80年代一些老先生的经典之作。

  而在第二大板块“传承渐变”中,雕塑作品的面貌则开始变得多元,类似展望的《中山装》、隋建国的《时间的形状》都是和传统雕塑有某种密切连接但又实现了突破。段海康告诉记者,此后,新一代中央美院雕塑家在当代艺术实践中雕出了更为多元的视觉景观,“这些当代艺术实践打破了我们之前观看雕塑的方式。当代雕塑是一种观念,是一种拓展”。其中,观众不仅能看到展望最大的《假山石》作品、也能看到姜杰的代表作《在》。与此同时,“更年轻的艺术家则尝试以新媒介去表达更为自我、更为个性化的内容”。

   谈雕塑市场

  雕塑的市彻不活跃,原因有很多。首先,真正研究雕塑的还没有形成一个大的系统,有些薄弱。雕塑作品不可能像绘画那样多产。此外,雕塑作品不像绘画能画那样多的题材。雕塑作为实体的东西,选择的题材和材料本身都有所限制。雕塑多元发展还有难度,还没有做出有创新的东西。不过这几年好一些了,有些艺术家已经在进行创新实践。

  作为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学科的参与者,不仅要客观地面对以上的事实,我们更需要有一份责任,一份担当,一份努力。

  段海康(央美雕塑艺术创作研究所副所长) 口述(新京报)
相关书画新闻: 书画新闻  

 鲁中书画网推荐内容载入中…… 

 载入中…… 
主办单位:淄博市人民政府对外宣传办公室  技术支持:淄博时空  淄博信息港 投稿邮箱:shuhuawang@wo.com.cn 
©luzhong.shuhua.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编号:鲁ICP备14036922号-1  
Apalong php-b2b 行业网站基础系统

页面执行时间:0.0040361881256104秒

将本站加入收藏夹  将本站设置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