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毫泼墨 丹青咏志—谈余澍梅的中国画艺术
 津门女画家余澍梅
巧遇余老师来武安写生,至今已有半月时间了,先前自己对画家接触不多,总觉得画家有种神秘感,但从陪同余老师的这段时间里,自己有许多所思顿悟,总有一种冬日情怀,总有一种按捺不住的心情,催促自己提起笔来描绘她、写她,以表达自己的敬佩之情。
 《余澍梅中国画作品集》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认识余老师,是从2007年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的《余澍梅中国画作品集》和《中国画画家—余澍梅》两本精美杂志开始的,从中了解到余老师自幼酷爱画画,不但擅长画山水画,而且对花鸟画,梅花也颇有造诣。近十多年来,精心创作了许多力作和佳作,许多大师对她的评价极高。刚开始品读时,也许有朦胧之意,没有深入心底。是什么让自己有了深刻体悟,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躬身行”,也正是通过与余老师润物细无声的交往,通过陪同余老师到娲皇宫、古武当山游览写生时,才慢慢有所体会。与一般的游客不同,她不是急于游览,匆忙观景,而是沉醉于山水之间,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寻找出祖国山川不同规律和差异,从局部到整体,从表层到内里,逐步深入感悟山水的丰富形态变化和内在的“精气神”。
余澍梅作品:山韵
王维说:“看山水画要先看气象,后辨清浊”。余老师的山水画正合此道,远看气象万千,近观则笔墨雄放。感触最深的是陪余老师登古武当山的艰辛,古武当山位于武安市 西北30余公里处,海拔1400米之高,有5000余级台阶,山势险峻,爬山的时候一步一个脚印向上走,看到余老师的背影,感觉到有一种执着在里面,透出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回来后,余老师以这次写生为题画了一幅《古道情怀》,观后如临其境,为之动容,从画中看到她迈着坚实的足迹,行着辛勤的品格,把天上洁白的云,山间清澈的小溪,艰辛攀登时的感悟,人生的体味跃然于纸上。
 余澍梅作品:石韵
翻开中国美术发展史,历代大师迭出,创作成果累累,要传承这博大精深的书画艺术不经一番寒苦是不行的,只有真在热爱艺术的人才会辛勤耕耘,耐得住寂寞,才会用作品给大家呈出美的享受,我觉得这些不正是余老师的内在精神写照吗。

半月来,看到余老师很辛苦,很执著,有时一个人关在画室,一边凝思,一边创作;有时外出写生观景,边品味边沉思;有时想去观看学习但不敢打扰,唯恐惊动了她内心的如思泉涌。付出是辛勤的,收获是喜悦的,她佳作不断,有20余幅作品之多,每幅作品都有所不同,通过观看画册,比较2007年以来,这5年来她的画作变化之大,令人耳目一新,让人品读如饮醇酒,如品佳茗,回味无穷。

有人说:“创新是艺术的灵魂”,我一直苦苦追问余老师画作的艺术真谛在哪里,她淡然一笑,这也更加坚定让我们从她的画作中找寻的力量。翻过头,我又仔细品读了这20余幅作品,边寻找边思索,边品读边升华,隐约间我似乎看到了余老师那种热情奔放、挥洒自如、宁静致远的人生品格。无论是山水画,还是画梅花,显示出她的笔墨功底扎实,技巧娴熟具有鲜明的个性,品读她的作品,让你能从美的享受中领略到崇高与豪迈,感受到岁月体察张驰,历练中彰显从容。
 余澍梅作品:皖南春色
这些画作,余老师用笔墨的虚实来体现立体的空间,注重黑白灰节奏的对比,即可以独立成篇,各具风采,又可巧妙相合,气脉相承,使观者陶醉于她营造的一种山水诗情画意之中。
 余澍梅作品:秋韵图
 余澍梅作品:山居图
 余澍梅作品:腾跃
余老师作品中,我最喜《秋韵图》、《山居图》、《腾跃》这三幅作品,这些画作中透着一股柔静的、温婉的和“散淡”之气。散淡是一种状态和心态,散淡是超脱,它暗示画家在抗拒什么,超越什么。正如余老师在《自我感悟》中自述的“画不徒贵有形似,尤贵神似”。从艺术传承上看,似乎在余老师的山水画中能看出吕云所、霍春阳、崔晓东、陈平等大师的意味,但她的画作又有独特的气质,细究起来,这些画作中更显得老辣遒劲和落笔大气的艺术感觉。在画中似乎能看到余老师那种男人般的豪放性格,为艺术真谛苦苦追求的执著,一种对生活的致诚热爱和对生命的衷情。
细节决定成败。在原始“扭力、张力、重力”的支撑下,这些画中,那些苍郁敦厚的崇山峻岭,那些密匝茂盛的林木草丛,构成自然界生命的蓬蓬郁郁之象,那些似云非云,似烟非烟的虚白,使实景融入朦胧或微茫的氛围,山水肌肤如沉浸在平和,均匀的呼吸声中,层次丰富,清新自然,不失为大家风范,有一种“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感觉,它们是一方方可供驻停人间的小千世界,又是一种种唯精神可接近的清凉大千世界。 有时候,艺术意境与艺术品味不可分离。品读余老师的山水画,透过其成熟的独特的画面语言,我们不难感受到山水画的创作既是一种不可荒芜的学问,更是一种笃成躬行的人生实践。
我以为,此一切皆缘于她甘于寂寞,长期潜心研究,日积月累,始终能以平和之心,发散出精雅之气,直扣艺术真谛。
最后以一首诗祝愿余老师向更高更远的艺术境界飞越。
“挥毫落纸墨痕新,山水丹青见精神,愿借天风吹得远,家家门巷尽成春”。 (史良/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