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文明,1982年生于山东海阳。现供职于山东师范大学,讲师,中国书法艺术研究所书法美学硕士。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教育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宣传展览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书法考级工作委员会委员,山东东岳书画院副院长,山东省中国书画艺术等级考试评审委员。先后8次在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书学研讨活动中获奖和入选,数十次入选并应邀参加全国书法理论研讨活动,在《书法》、《书法导报》等各类报刊发表专业论文30余篇。曾获山东省第二届泰山文艺奖、山东省书法家协会2006年度学术研究奖。书法作品多次在全国书法大赛中获奖和入选,2008年5月在山东师范大学美术馆举办个人作品展,2011年5月在山东省图书馆举行“风华自在”吕文明书学研究汇报展。著有《翰墨心象吕文明书学论文集》。 | |
|
|
作为少有的东方文艺通才,苏轼可谓冠冕当时、独步千古。其“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画至于吴道子,书至于颜鲁公,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尽矣”的说法,更足以表明中国文人追求完美的至境心理。历代文人无不以苏轼为楷模,试将自己锤炼成诗书文论兼善的文艺全才。
在浩浩汤汤的追随者当中,青年才俊吕文明显得格外扎眼。年轻,不及而立之年;谈吐,从容淡定老成;才情,风流俊逸潇洒;成就,书坛时有斩获。熟悉的人都知道,年轻的吕文明较早地在书界赢得了尊重,且诗书文论兼善,是屈指可数的书坛英才。其书如其人,诗如其心,文如其品,论如其格,在他身上,我们始终能够感受到一个俊逸才子对于传统文化的那份执着和勇气,他从容不迫,辛勤耕耘,默默地守望着他理想中的文化精神和艺术境界。
说吕文明是书坛才俊,实不为过。2008年,26岁的他就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成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会员之一;2010年,他成为中华·山东东岳书画院最年轻的副院长和山东文人书画院最年轻的院务委员;2011年,他在山东省图书馆举办“风华自在”吕文明书学研究汇报展,出版《翰墨心象吕文明书学论文集》和《风华自在吕文明诗书文论集》,好评如潮;同年,他又成为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史上最年轻的学术委员;2012年,他又当选山东省教育书法家协会最年轻的副秘书长,并兼任宣传展览委员会副主任、秘书长。如此年轻便获得这么多的肯定,令人吃惊,令人慨叹。在山东文人书画院首次作品展和揭牌仪式上,原中宣部副部长、中国作协党组书记翟泰丰先生就连连夸他年轻有才;在河北石家庄举行全国新文人书法理论研讨会时,著名书法理论家胡湛先生说“文明的参会使我们看到了新文人书法研究的未来和希望”,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李庶民先生也以“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八字相赠,表达自己对文明的惺惺相惜之心。
倘若留意吕文明的艺术创作,我们不难发现他是为数不多的全面型人才。他的研究和创作过程永远是文气纵横并闪着光华的实质,而并非片面的肢解认知,正是这种全面追求和融会贯通促进了他专业创作和艺术创想的长足发展。且看其诗书文论的审美特质。
其书,劲健生动,性灵独抒。吕文明的书风清新雅致,雄健俊朗,书法创作诸体皆能,尤以隶书和行草最为擅长。近年来,吕文明结合自身书写习惯无意中推进了草隶的发展,他的隶书很巧妙地融合了行草书的笔意,其字结体内紧外松,个性鲜明,单字头重脚轻,计白当黑,于通篇中寻找平衡,独具一格。尽管草隶非吕文明先生创造,但独具风貌的“吕体草隶”却表现了他对于隶书的痴迷和执着。有人说,最能表情达意并真正代表一个书法家艺术水平的是行草书。文明的行草书劲健生动,笔势活泼,化奇崛为稳正,独抒性灵,连笔处如“初写黄庭,恰到好处”,其用笔讲究翻转和绞转,有跳跃腾挪灵动之势,墨透纸背,深富妙意,有魏晋遗韵和二王风骨,可谓书坛的大雅之士。
其诗,真情雅致,天赋神采。认识吕文明的人都知道,他不仅书法写得好,其诗歌创作也达到了较高水平,比较全面地表现出他的人文素养和文化气息。他得意于自己在闲情雅致中的吟咏之作,这种得意有时甚至超过了他对于书法的钟情,用他自己的话说,自己是“诗一,书二,文三,论四”。倘若说书法造诣可以由后天勤奋补拙完成的话,那么能诗善文就必须有极高的天赋灵性了。文明作诗,韵脚之处常常别出心裁,一个反韵跳动出他不附风雅、慧眼独具的匠心。他最得意的是那首《八月十六回校途中感怀人生变幻兼寄某君》:“醉卧红尘更迷离,此情难对月空啼。江海风波伤舟惧,乾坤王侯笑客稀。风月难解才子情,浮华应对美人意。最恨蟾宫相聚短,东华欲归总别离。”感悟人生变幻的深情倾吐中一派翩翩公子的儒雅风情。他说最喜欢苏东坡的“谁谓风流贵公子,笔端还有五湖心”,或许只有这样的诗句才能完全表现出他的风雅与情怀。
其文,追根溯源,宁静致远。吕文明是文化散文的狂热追寻者,他把心放到历史的长河中去回溯,从中找寻先人遗落的智慧之星。然而这往往需要他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有时甚至是寂寞,吕文明就是那个愿意用一生循着先师的脚印去寻找历史遗珍的虔诚朝圣者。他的散文有一种超出实际年龄的巨大的安静,他的安静指向了他的灵魂所向,贴近生命的真实意义,用他自己的话说是用生命守望着青灯黄卷的文化纸堆。去青岛胶南参加活动,吕文明一个人跑到了离住处40公里远的琅琊古台,只为感受当年始皇帝登临琅琊台时“大乐之,留三月”的欢欣与眷恋;他也曾只身前往河南安阳的殷墟旧址,只为亲眼目睹并领略三千年前的甲骨遗韵;面对西湖那片美不胜收的景色,他却独独去寻找孤山上那宁静的西泠印社和西泠桥边的苏小小墓,把自己完全拉回到历史现场,让自己的心静静地聆听历史的玄音。他在寻找艺术深深植根的文化土壤时是痴狂的,熟知他的人早已习惯了他对于文化散文的那份执着和热情。
其论,别出心裁,独秀一帜。书法理论实际上是书法由艺术向哲学的一种延伸。“书道玄妙,重在心悟”,一个优秀的书者,要想真正在书法上有所突破,必须能书善论。吕文明年纪尚轻,但书法见解常常在全国书学讨论会上语惊四座,他对书法文化的认识也极为深刻,数十次在全国书法理论研讨活动中获奖和入选,发表论文50余篇近40万字,引起书法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学术界有一个普遍情况,大凡学书法的人多有囿限于国学的弊病,然而吕文明却是个例外,学美学出身的他对西方文艺理论毫不陌生,在已发表和获奖的许多文章中,心理移情说、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代先锋派乃至后现代的残章碎片,都被他移花接木乾坤大挪移融合在一起,他的书法理论中融会贯通了许多原理论的问题和历史感悟、创作感悟的东西,所以,他的书论才在众多的研究者中显得非常独特而有吸引力。
在如此年轻的年龄就被如此多的光环笼罩,吕文明却并没有因此而沾沾自喜。和他交谈,你是淡定的,因为他周身散发出的儒雅之气和对功名利禄的淡然让你不自觉地想要跟他站在一起,站在同一个阵营里,安静地对待这个浮躁喧嚣的世界,心中一下子就少了一分纠缠,多了一分随缘。他的作品,那种清新淡雅却不失傲节风骨的“外柔内刚”之态,正体现出儒家和老庄思想对于这位80后青年的熏陶和塑造,或许还有一点佛心,能让他时常开悟的清净佛心。
当我们在感叹传统文化的缺失和青年一代对文化后继无人的时候,透过吕文明的书法作品、诗文和他的为人,我们终于有了一丝欣慰,在新时代的都市里,依然有这样的年轻人在义无反顾地将古老的传统文化薪火相传、不离不弃,甚至要将生命的力量深深地化进时光的流逝中……
一支笔,一颗心,一个80后年轻人守望文化纸堆的如风才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