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中书画网 官方微博: 新浪微博:鲁中书画艺术网   搜狐微博:鲁中书画艺术网
会员注册 会员登录 网站帮助 意见反馈 员工认证 加盟我们 广告投放  
 
公告

  名家题赠展示区


像探案一样辨书画真伪
发布时间:2012-12-03 阅读次数:2222次

《被遗忘的真迹:吴镇书画重鉴》 徐小虎(Joan Stanley-Baker)著刘智远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0月
  《被遗忘的真迹:吴镇书画重鉴》 徐小虎(Joan Stanley-Baker)著刘智远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0月

  甄别

  瘦猪

  从上世纪二十年代起,顾颉刚陆续出版了《古史辩》 ,推翻了人们根深蒂固的“三皇五帝”的历史源头观念,他对《周易》的考证结论,使沿袭千年的传统易学面临坍塌的危险。无独有偶,时隔七十多年后在中国书画研究上,出了个“女顾颉刚” ,她用独特的研究方法断定,现存于世界各大博物馆的五十多幅吴镇画作,仅有四幅货真价实。顾颉刚“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史观引发了学界热烈的讨论,而这个叫徐小虎的女士,发表《被遗忘的真迹》后,却如同书名一样,被人们“遗忘”了。

  早已形成体制、框架和规矩的中国艺术研究界,他们奉行的研究方法日趋僵化,徐小虎称之为用“捕鼠器捉梦” 。鉴定古代艺术品陷入了两个误区,一是极端迷信国外高端仪器,信机器而舍人,容易流于呆板和造成文物损坏。二是极端迷信大家、名家的一家之言。徐小虎在书中即举出例子:经董其昌鉴定为吴镇真迹的画《清江春晓》(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其实是伪作。徐小虎坦言,当她发觉《清江春晓》极可能是赝品时,“多年的认知突然瓦解,让我回家后发烧病倒躺下三天。”

  对于收藏家所认可的赝品,也即以假乱真者,徐小虎将其分为四种:一、近似原迹。二、演进的面目。“指十分熟悉原迹或近似原迹者所作的仿本或改动较小的变体。” 三、变形面目。这是大家仿大家的作品,但仿者并未试图压抑自己的灵感为变形面目,即与被仿者同在,又保留自己的(或时代的)面目。四、捏造之作。即仿者不受被仿者束缚,因此有“一些非常有趣的高质量作品出现” 。

  徐小虎在中国传统书画鉴定方法(谢赫六法)的基础上,注重辨别艺术的传承性与断代特征(某一时代整体艺术特征)例如前面说的《清江春晓》就与元代风格不符,也不排斥国外先进的鉴定方法和仪器。换言之,她并非迷信其中一种,而是有机地将其整合,视具体情况而更多地采取某一种方式。在书画细节上,尤其是书法与笔墨运用方面,她“使用的分析法包括西方的结构形态学与中国传统的笔墨行为,并参照日本学界对补笔细节的关注” ,就算是不太懂行的普通读者,于徐小虎的鉴定过程中,也能享受到充满福尔摩斯式地抽丝剥茧的逻辑推理之乐趣。读《被遗忘的真迹》 ,不仅是一次鉴别元四家之一吴镇书画作品的真伪之旅,亦是对中国书画作伪史的一次回溯。

  中国传统书画艺术,讲究气韵风骨。一幅真正的艺术大家的作品,在古人看来就是将作者本人的精气神淋漓在宣纸上。注意力放在鉴别方法的具体技术性之外,徐小虎亦神往与古人的心灵对话。她一再告诉人们,面对艺术时要“放空身心” ,“研究艺术,要活活地去了解” 。她进入吴镇《双桧图》 ,甚至感觉到这位高洁的隐士作画那天,“有点湿有点冷” 。吴镇是具有真正中国古典意义上的隐士,他个性抗简孤绝,“笔类有幽远闲放之情” ,且稀少。徐小虎遍搜有关自号“梅华道人”吴镇的资料,从其性格好恶、社会关系、绘画主题、表现方式、技巧与用笔等诸多方面,逐步厘清现存传吴镇作品之间的关系。于是发现很多饶有意味的现象。比如,1361年,即吴镇死后的第七年,在他故乡就已找不到任何他的作品了。何以“一世纪后,文人圈子却冒出这么多吴镇作品?”

  很容易推测,按照徐小虎的鉴定原则与方法,将会把多少艺术珍品从博物馆、拍卖行、私人收藏馆里扫地出门。事实上,徐小虎并非否认这些伪作的艺术价值与史料价值。但的确,徐小虎不受学界欢迎,就连她的老师也称之为“麻烦制造者” ,因为“用这个方法讲就推翻了他自己买的东西” 。仅就艺术品鉴定学而言,《被遗忘的真迹》毕竟是徐小虎一家之言,是否正确,历史会给出鉴定。但她这种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求真精神,在如今人云亦云的时代,实在是难能可贵。

相关书画新闻: 探案  书画真伪

 鲁中书画网推荐内容载入中…… 

 载入中…… 
主办单位:淄博市人民政府对外宣传办公室  技术支持:淄博时空  淄博信息港 投稿邮箱:shuhuawang@wo.com.cn 
©luzhong.shuhua.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编号:鲁ICP备14036922号-1  
Apalong php-b2b 行业网站基础系统

页面执行时间:0.088823795318604秒

将本站加入收藏夹  将本站设置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