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中书画网 官方微博: 新浪微博:鲁中书画艺术网   搜狐微博:鲁中书画艺术网
会员注册 会员登录 网站帮助 意见反馈 员工认证 加盟我们 广告投放  
 
公告

  名家题赠展示区


灰娃:滴水石穿,聚沙成塔----赵学敏的书法精神
发布时间:2012-11-27 阅读次数:2137次

  德国艺术理论家卡西尔说,艺术是人生命存在的方式。而搞艺术的人又常常说,搞艺术是要有一种宗教式的献身精神。这话我信。

  然而,我还从张仃先生的艺术人生中体验到了追求艺术与追求宗教信仰的不同:因为宗教会告诉你什么是真理,应该怎么去追求;而艺术则需要你在没有路的道上不停地探索,努力地去逼近真理,使刹那的瞬间成为永恒。而以艺术与宗教相比较,艺术又是一种崇高而神圣的事业呢!

  事实上,一个人活着,必定要有支撑自己信念的东西。也就是说,在人生生命的进行过程中,必然要为自己的生存找到合适的理由。人吃五谷杂粮,自然不能离开这个生活的社会。但是无论是追求艺术,还是追求信仰,于外在的规范没有成为其生命自由发展的障碍的条件之下,一个人对艺术的执着与感悟,则决定着其理想所达到的高度。

  所谓“艺痴者技必良”。和其他艺术家一样,张仃先生一生像殉教徒那样去对待他的书画艺术,用生命去拥抱艺术----殚思竭虑、废寝忘食、沉迷癫狂、夜以继日。所谓的“废画三千”、“七十二难”,如李可染先生所言,为了渴望着的新创造----艺术的更高、更大的辉煌,他除了如教徒般地“朝圣”、“念经”、“拜佛”之外,还得承受艺术行进中的“九九八十一难”的打击与挫折,得忍受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与寂寞。所以我说,追求艺术的崇高与神圣,要比追求信仰的崇高与神圣还要困难得多。

  我参加了赵学敏先生的书法学术研讨会,看到了他的书法作品,听了专家的发言,也感触良深;作为官员书法家的赵学敏,在书法艺术上所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他所付出的艰辛也是常人难以想像的、不言而喻的。他对艺术“以身相许”的虔诚也让人动容,他夏日挥汗、冬日呵冻,“磨穿铁砚”的精神更是可歌可泣的。

  人称艺术有两难,一是养气,一是自然。你若想让自己的艺术作品显露孟子所讲的“浩然之气”,你就必须先学会做正人;若凭一时的“作气”,那大半是暴戾之气,是容易衰竭的。所谓“人奇字亦古”。作艺术家,首先要做人,做人怎样,为艺就会怎样,这是祖先早已证明了的古训。张仃先生也常说,一个人的艺术道路的方向,是由自己的性格、思考方式、修养决定的,而艺术家的“学术清白”十分可贵----诚实、恳切、朴实无华,会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至于你的艺术作品的“耐看”程度,则是由艺术家的识见以及掌握艺术语言的娴熟程度而定。

  有专家评:张仃先生书法的高古雅逸,是来源于先生人格的正直和坚强,来源于其广博的修养与勤奋创造。我认为:“书类其人”之说,在赵学敏先生身上的表现得也是十分突出的。我虽然不写书法,但我能从赵先生的书法中欣赏到很多“美的元素”。我认为,学敏先生的字,不是像有些人写的那样东倒西歪,缺胳膊断腿,张牙舞爪,让人生厌。学敏先生的字与他本人一样,端庄厚重而不乏风流倜傥,重诗情,含哲理,不作表面的夸张,能悦人怡人。尤其是他的艺术所体现的“正大气象”,就符合中华民族的“礼尚从容而不迫”、“会于中和”等传统的审美标准。

  所谓“道法自然”。无论从事哪一种艺术,从容淡定,闹中取静,让心灵走向自然和自由都是至关重要的。所谓“艺无止境”。赵学敏先生在艺术上已经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但是他还年轻,拓展艺术的空间还很大,希望他继续以坚韧不拔、水滴石穿、聚沙成塔的精神,向着艺术的更大的崇高与神圣不断迈进吧!

  灰娃

  2012年11月7日(新华网)
相关书画新闻: 书画新闻  

 鲁中书画网推荐内容载入中…… 

 载入中…… 
主办单位:淄博市人民政府对外宣传办公室  技术支持:淄博时空  淄博信息港 投稿邮箱:shuhuawang@wo.com.cn 
©luzhong.shuhua.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编号:鲁ICP备14036922号-1  
Apalong php-b2b 行业网站基础系统

页面执行时间:0.14727401733398秒

将本站加入收藏夹  将本站设置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