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爱好,所以追求;因为追求,所以勤奋;因为勤奋,所以成功。在金石书画的道路上,福州站客运值班站长徐力建走过的就是这样一条路。
徐力建,浙江衢州人,自幼随父入闽,在福州这块沃土上茁壮成长。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1972年,18岁的他从福州铁路中学高中毕业后,便进入了待业的行列。待业期间的无所事事,为徐力建进入金石书画艺术殿堂提供了时间保证。这一年夏天,他进入福建逸仙艺苑开办的书法班学习,师从著名书法家、诗人赵玉林先生。正是这两年的待业,徐力建得以系统学习书画艺术理论,为进入金石书画艺术殿堂奠定了基础。
1974年,徐力建在福建华侨塑料厂参加了工作,十年后就职福州火车站,从事客运服务工作。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更加喜欢翰墨、丹青,并逐步转向篆刻,他收入的大部分都耗费在自己的爱好上。在此期间,徐力建画了无数的花鸟,写了无数的字幅,刻了无数的印章,除了赠朋送友,便是自我欣赏,但他仍然孜孜不倦,笔耕不止。
十年磨一剑。1980年3月,忐忑的他终于在《福州晚报》文艺版“兰花圃”看到了自己第一个公开发表的篆刻作品。他清楚地记得,作品的四个字是“天道酬勤”。从此,他愈发不可收拾。之后,他先后在《书法报》、《福建日报》、《福州晚报》、《福建铁路文学》等报刊杂志上发表了1200余方 幅 篆刻、书画作品。2003年2月6日,他的老师赵玉林在《福州晚报》“三山画刊”撰文,专题介绍徐力建的金石书画艺术。赵老先生在文中写道:“我对中青年人有此情操十分嘉许。他长期默默耕耘,努力上进,新近常在报刊看到他的篆刻作品,俨然已臻成熟。此由于他虚心好学,广求师友,金石书画,同时并举:篆刻取法秦汉,力求高古;书法从隶书入手,笔力强劲;有时命笔花鸟,亦颇可观。观其作品,充分透露了朴拙雅逸之气,此乃其赋性宁静,益以苦学,艰难得来的。”
为了艺术,徐力建把工作之余的大多时间都用在了金石书画艺术的钻研上,以致他的夫人也颇有怨言。为了艺术,他在不大的家里专开了一间工作室,取名“静绿斋”,赵老先生还专门为他题了一块匾。为了艺术,他常常在这间工作室里创作到深夜,甚至天明,仍孜孜不倦。为了艺术,他订阅《书法报》20多年,从创刊到现在,一期不差。为了艺术,他翻遍了《康熙字典》、《书法大典》、《篆刻法》等工具书,以至书本都卷起了边,染上了墨。
在金石书画中,他最拿手的是篆刻,作品最多的也是篆刻。他的篆刻作品,“取法秦汉,力求高古”,很有个性。不仅融入了自己的气质,而且追求铁笔之功,讲究“三法” 即章法、篆法、刀法 。为了创作出好的作品,他往往从“分朱布白”开始,画出草图,缜密推敲,反复修改后才开始“走刀”。他说,“章法的基本原则是和谐,作品要通过文字的内容、长短、大小、肥瘦、方圆、曲直、粗细、虚实等变化来实现美。”因此,他的篆刻作品变化多姿,时而长时而短,时而大时而小,时而方时而圆,完全随字意而变化,随意境而跳跃。而且,他的篆刻作品往往紧跟形势,服务中心,如最近创作的“和谐”、“诚信”等,很受编辑的欢迎。
有耕耘就会有收获。如果说,1200余方幅 分开发表的篆刻和书画作品是他的心血结晶,是对他“长期默默耕耘,努力上进”的肯定。那么,多次在全国、省市书法、篆刻大赛中获奖,就是对他“益以苦学,艰难得来”的嘉奖。他的篆刻作品先后参展了全国第四、五、八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并在首届文汇全国书法竞赛中获三等奖。
2006年9月,他的老师赵玉林先生90华诞,福建省文史研究馆、省诗词学会、省书法家协会、省文艺家协会在于山福州画院联合举办“赵玉林先生90华诞师生作品展”,徐力建的多方 幅 篆刻和书画作品参展。现在,他的收有各时期120方篆刻作品的集子即将由海风出版社出版。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求索。已是福建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华厦印友会会员、福建逸仙艺苑书法篆刻研究会会员的他,继续求索在漫长的金石书画艺术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