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很多木制家具上都有棕黄的山水或者花鸟画,很少有人知道,这种画是用烙铁在胶合板上烙出来、再刷上油漆制成的。如今,烙画从家具走向了布景、装修,甚至能在丝绢上作画。
通化74岁的徐鼎华一生爱画。他将到长春参加19日开始的由吉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的吉林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评选。
从代课教师变流浪匠人
木板烙画成了谋生手段
徐鼎华老家在黑龙江,11岁时随家人到通化落户。由于父母爱好书画,子女们从小就写写画画,但徐鼎华从小的志向是当作家,书画只是爱好之一。
13岁时,他在沈阳求学时被选中当演员,但父母坚决不同意。徐鼎华就在东北戏曲学院学习舞台布景画。
几经辗转,徐鼎华在通化县的英额布当过几年代课老师,即将转正前,因为创作了两幅寻常画而被打成反革命,他那年29岁,原本定在当年“十一”结婚的,可女友和他分了手,他被宣布终生不允许再从事文化教育。
为了不连累家人,徐鼎华次年背着相机到黑龙江做了流浪匠人,主要干两样工作,给人照相,给家具绘制花样,除了给胶合板烙画之外,还在老式的玻璃炕琴上做彩画。
烙画《清明上河图》
曾获何厚铧称赞
40岁时,一位南京工艺品厂的厂长发现了徐鼎华绘好的家具,提出把他带到南京。在南京那几年,他读了函授大学,还接受过宋文治、魏紫熙两位大师的指点,游遍江南城镇,见识更广,画技大幅提升。
他的工艺画作一度还被当做旅游纪念品,被外国游客收藏。有的外国留学生拿着家里的照片来找他,他就根据照片做出烙板画,收入非常好,最贵的一幅曾卖到300元。
后来,徐鼎华回通化老家结婚后,带着妻儿到了厦门。厦门茶社特别多,很多茶馆讲究装饰。徐鼎华制作风雅的烙板画,用烙铁画过茶圣陆羽,画梅兰竹菊,他的作品被当地官员注意。1998年,厦门市正在为筹备澳门回归的礼品犯愁。工作人员找到徐鼎华,徐鼎华决定烙一幅清明上河图。
当时创作难度很大,甚至没有图片可以临摹,后来在一本书里找到画作,徐老按照比例一点点画到板子上。当时50多岁的他每天不停地画,甚至曾画到深夜,犯了困,不小心将烙铁放到板子上时间过长,导致其中一张两个月才画完的板报废,必须重画。
最终历经11个月,这幅长14.6米宽一米的烙画长卷《清明上河图》完成。当时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何厚铧也称赞了这幅画。
尝试在丝绢上烙画
耗时5个月终于成功
此后,徐鼎华名气更盛,有人建议他去参加书画展。“以前把烙画当成糊口的手段,没想过书画大赛能否认可我的作品。”2000年,他第一次将作品送到全国性比赛中,一举获得金奖。随后几年,他参加几次重要的书画大赛,全部获奖,而且多为金奖。2003年,他随中国艺术家代表团出访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被授予“中国当代实力派书画家”称号。
“我的作品终于被视作艺术品而不是工艺品。”徐老感慨,自己老了老了才走出自己的一片天。
2004年,有人建议他在丝绢上作烙画,这样便于携带,而且收藏价值更高。徐老用烙铁试验,根本不行。
后来多方面试验,又找来电工做了一个连接稳压器,“画笔”最后用上的是电炉丝,这样可以调控温度,而且电炉丝细,不易烧坏。但即便如此,最初和丝绢的合作仍然艰难,能烙上颜色又不破坏丝绢,这个“度”很难找。他经过5个多月的磨合,终于成功。
徐鼎华擅长创作楼台殿阁,配合山水,古意盎然。他也烙鱼虫鸟兽,曾为了模拟画虎而养猫,画一只老虎或狮子经常需要几周才能画完,“老虎狮子的毛要一根一根地画,这和做人是一样的,老老实实才能成功。”徐鼎华说。
“我还打算带着相机在通化到处走一圈,打算作一幅10米~20米的通化山水画。家乡变化太大,而且值得创作的素材很多。”徐老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