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五起,小舟将在可园举办个人书法展,展出个人书法作品50幅左右,涵盖了行书、草书、隶书等风格,书法展持续至下月19日。
小舟原名叫周建强,1995年来到东莞打工,第二年就在东莞人民公园举办个人书法展,他是当时首个在东莞举办个人书法展的新莞人。
“我的书房里除了书法类书籍外,其他的已寥寥无几。”说起书法,小舟滔滔不绝,“我书房里的毛笔从来没有干过,这些年下来用在练习写字上的费用也超过了10万元。”
偶然一次看到邻居写书法,小舟就爱上了,从小学开始接触毛笔字,无师自通,临摹学习苦练,一写就近40年。他在各种专业书法报刊发表过多篇文章。
小舟说,妻子和女儿早已经习惯了满屋的墨臭,适应了到处散落的纸片,也适应了来自书法界的各类爱好者的集聚。
自己临帖学书法
小舟1963年生于陕西商州,当还是小学生的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在邻居家见到毛笔字,他便深深的被吸引。“那个年代,没什么事情做,看到一件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就很开心,看到书法就把它当自己的兴趣爱好了,一爱好就到现在。”小舟说。
1978年,小舟在一家杂志封底看到了一幅草书作品,内容是陈毅元帅的一首诗“大雪压青松”,当时就激动得难以比喻,接着他开始用钢笔无数次地临摹这幅作品。小舟说,他早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就成了抄报的执笔人,到高中一个同学的一句话改变他的方向。
小舟回忆,有一个叫郭建娃的同学说,要写好字必须临帖。后来小舟在新华书店里看到了柳公权的《神策将军碑》的选字本,便开始了临摹的日子。一直到1983年,每天都练着柳楷,没有人指导,只是一杯清水、一叠灰黄色的包装纸,写了一遍又一遍。
参加书法比赛频获奖
小舟毕业分配不够理想,工作也不忙,临帖就成了他的头等大事,那时候,《玄秘塔碑》已被他写了几百遍,房子里挂满了自己的作品。
不久后,运气来敲门,小舟被借调到了商州市卫生防疫站,后来在13年的公务员生涯里,有7年是在借调中度过的。小舟说,“对于失重的感受,只能回到自己挂满字幅的房间,寻找到与书法对话的机会,才能找到自己。”
1984年,小舟在市工会的征对联活动中,认识了当时本地书法界的第一人李志贤先生,后来在李先生的书房里看见了龙颜碑,小舟便立即购回临习。当年年底,小舟的作品获得了地区二等奖。“1986年的时候,我才23岁,不知脸红的在地区文化馆的外展窗搞了一次个人书法展,”小舟笑着说,1987年、1988年参加了一些全国性的比赛,亦频频入选,这是我没想到的。
随后,25岁的小舟被选为当期唯一书法团体的秘书长。紧接着几年,团队成功的举办了几次书法比赛,小舟当选为当地青年书法协会的头。用他的话说,叫“过了一把官瘾”。
写书论获名家认可点评
进入书协后,小舟和所有爱好者一样,总会不停地造访名人,在惊讶和点头中度过了几年的岁月,在读书和看报中也有了“指指点点”的欲望。
1989年,小舟写了第一篇关于书法的文章《当代书法十年概说》,将其寄给了当时仅有的几份报刊,都无回复。后来,小舟在《青少年书法报》上看到了一则消息,说是北京筹备中国青少年书法家协会,小舟便又将作品寄到了北京。“这封信影响了我一辈子,”小舟说,文章得到了知名书法家李家原先生的认可,写了一大段评语。
“当晚就请老婆一起吃了一只很贵的烧鸡,”小舟回忆说,那个时候已经写了十几年的文章,有小说、散文、诗歌等等,突然觉得,身为公务员应该按照公务员的工作安排时间了,真正要写好的是行政公文而不是书论。
小舟正收拾好心情准备在行政上认真起来的时候,《青少年书法报》刊登了《当代书法十年概说》,连载一期后,小舟收到了近千封来信,体验了当“名人”的滋味,瞬间又燃起快熄灭的写书论的火焰。随后,小舟写的多篇关于书法的文章在多份报刊杂志上发表。
在莞举办个人书法展
1995年,小舟因为好奇心,放弃了本已在老家当公务员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来到东莞的一家台资企业打工,一待就是9年。小舟在台资企业里很快速地担任了副经理,大陆人当台企高层在当时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书法为小舟的事业做了催化剂,1996年12月,小舟将准备送给朋友的八十几幅作品集中起来,在人民公园举办了一次个人书法展,成为首个在东莞办个人书法展的新莞人。不久,小舟的作品得到了书法圈子的认可,他在东莞书坛也有了一席之地。
1997年,小舟成了书法函大的老师,1998年成了市书画院唯一的非莞籍创作员。小舟说,是书法让他这个打工仔变成了受尊敬的人,也是书法让他结交了许多朋友。
2004年,小舟离开了台企,经朋友介绍进了另一家大型民营企业工作,一直到现在。
来源:东莞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