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许还记得几年前在成都展出过的80米山水长卷《川康形胜图》,画面中不见一人一旗,却让人感觉到红军跋山涉水奋勇向前;没有一缕硝烟,却让人感觉到枪声阵阵烟火弥漫。创作这幅作品的正是国家一级美术师张幼矩,他也因此被业内誉为中国水墨山水长卷第一人。本月29日,张幼矩诗书画展将在成都画院开幕。展览将展出张幼矩从事绘画艺术50余年来不同时期创作的精品力作80余幅,向观众全面展现其诗书画印功底。昨日,记者专程前往成都画院展览布展现场采访到了张幼矩,为读者揭秘他的创作故事。
曾耗时7年完成80米水墨长卷
提及张幼矩,很多书画爱好者都会将其与山水长卷联系在一起。他在上世纪80年代创作的山水长卷《川康形胜图》,成为其艺术的巅峰之作。回忆起当年的创作经历,张幼矩感慨连连。他说,1980年,调入成都画院不久的他领了个任务:创作“红军长征在四川”山水长卷。兴奋之余,他迅即制定出“重走长征路,写生每一处”的规划。1981年,他开始了重走红军长征路,其中的惊险至今历历在目。在金沙江畔皎平渡,每晚,豆大的蚊虫群起攻之,叮得他彻夜难眠,筋疲力尽。他硬是坚持了三天三夜,坚持完成写生;过狮子山时,山高路滑,即将接近山顶时,脚下碎石下滑,人滑出3米多远,幸亏被同伴一把拉住,不然就坠入了万丈深渊;到了重走长征路的中后期,他常常只身一人风餐露宿,艰难行进在大山中。有天中午,由于疲劳过度、饥热难耐,他晕倒在大山脚下。傍晚,朦胧中听到有人议论:“看画板,还是个画家呢!”随后,七八个行人把他背到山外的小村里,他才得救。经过5年时间,他最终完成了280余幅写生稿,为落墨成卷奠定了扎实基础。
在绘画《川康形胜图》长卷时,他借鉴了《清明上河图》的构图方式,以工笔画画法,十分精细地刻画泸定城桥头堡及铁索桥。在色彩上他否定了原来以红黑二色为主的打算,全部改用金色,使泸定桥明亮耀眼,加上在山烟水雾中连接两岸的铁索,一下子抓住观众的眼球。“那时头脑中,随时随地都在想着画画的事情。一次,我骑自行车上班,途中还在思考长卷的雪山结构,对从侧面开出来的车躲闪不及,连人带车被撞倒在地,腰部扭伤。很长一段时间,我硬是用手杖抵着痛腰坚持绘画。”经过前后7年的时间,他终于完成了80米长卷《川康形胜图》,该长卷还前往北京、深圳等地巡展。
“金碧山水”画出山水大气魄
“很多观众对我的长卷作品很熟悉,此次个展我将展出80余幅极少露面的作品,用我最新的创作向观众"报账"。”在画院布展现场内,张幼矩指着一幅长3.6米的巨幅山水画告诉记者,这是他创作中期创作的“金碧山水”作品《蜀国多仙山 峨眉邈难匹》。画面中,峨眉山的全景映入眼帘。回转的山势中,红珠山、金顶、洗象池、天然图画等景点被画家勾勒而出。让人眼前一亮的是,画面中的山峰均以金色入画,给人以金碧辉煌、大气磅礴之感。张幼矩介绍说,他的“金碧山水”是在青绿山水的基础上,用勾金、染金、涂金等方法对画面进行了提升。墨、色、金三者结合之巧妙,色彩绚丽,全无一丝俗格。
版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李焕民评价说,四川能画“金碧山水”的就太少了,他希望张幼矩能将“金碧”的大旗扛起来。著名画家刘勃舒认为,张幼矩的“金碧山水”在全国都领先,他把矿物质的金如墨那样应用,即传统又清新。不少大画,特别是山水,是靠纸张篇幅大,靠堆砌罗列。而张幼矩的作品是靠勾连转折和呼应往深里写出来的。他不是在画山头,而在画山脉,气象展得很开。从第一笔开始到最后一笔收尾,气脉都是连绵的。
水墨山水现代与传统交融
在此次展览中,张幼矩专程展出了自己最新创作的水墨山水作品。《大昌山色》《昆仑千秋壮中华》等水墨作品,笔墨苍劲,画面气魄动人。他告诉记者,这批黑白作品是他退休后,开始尝试的返璞归真的黑白纯色水墨山水。与其“金碧山水”作品大相径庭的是,张幼矩的水墨山水将现代和传统结合起来。他计黑当白,既有油画般厚重的成分,又有中国画沉雄厚深的风貌。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至10月3日,免费向观众开放。
(來源:成都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