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中书画网 官方微博: 新浪微博:鲁中书画艺术网   搜狐微博:鲁中书画艺术网
会员注册 会员登录 网站帮助 意见反馈 员工认证 加盟我们 广告投放  
 
公告

  名家题赠展示区


汤哲明:浅谈海上画派的起源
发布时间:2012-09-26 阅读次数:1770次

上海市两个重大文化项目中华艺术宫、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经过两年精心准备,于今年10月1日隆重开馆试展,将正式成为上海的城市新名片。其中,备受瞩目的“海上生明月中国近现代美术之源”展中将会呈现哪些艺术大师的精彩作品?
  主持人:

  上海是一个开放性的国际大都市,而且是中西文化的交汇点,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很多时候我们都把上海的情趣称为海派文化,周立波的表演叫做海派青口,今天我们的话题叫做“海派艺术”,那么您认为“海派”有着什么样的内涵?

  汤哲明

  海派文化是中国近代文化史、艺术史上一个重要的概念,我的理解海派是指传统与现代的一种结合、东方与西方的融合,两个交合点正好发生在上海,而且上海这座城市从轻末到民国,一直延续到今天来完成的,在这当中汇聚在上海的文化人演绎出这个特殊的文化现象叫做“海派文化”。我的理解这个现象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东方与西方的融合,是中国近代文化的一条主线,在这过程中上海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主持人:

  我可不可以狭义理解为所谓的海派文化就是上海地区的文化呢?

  汤哲明

  长期以来一直有一种误解说到海派就理解为上海的地域文化,这是非常不妥的。我们知道古典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变主要体现是贵族化的趣味向平民化的趣味转变,在中国的古典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变中,上海由于它的率先商业化,商业化推动了平民文化的产生,这是从上海的开埠,由传统的城市变成现在的都市,这样的历史过程所决定的。这也意味着中国文化、历史从古代向现代的转变,在上海这座城市完成的,上海在中国近代史发展过程当中起到引领风气的作用。在这过程中,不光是古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在这过程中中西文化的碰撞对这个过程起到加速推动的作用,这两点是上海这座城市独具的历史机遇,所以上海的文化尤其是民国时代的文化,其实是中国文化从古典向近代、向现代转化的转折,这个风气是首先由上海开启的。

  主持人:

  在艺术的传承过程中上海开风气之先,引领着潮流。我们说当代一批艺术家有人说他们是后海派文化,把传统提到的海派一分为二为海派和后海派,不知道您是不是认同?

  汤哲明

  我是这样看的,在建国前上海比较宽松,可以吸纳各地人才的机制,在建国以后新的制度形成逐渐开始衰萎了,海派文化有传承,但在建国以后过去那种造血机能已经不复存在了。我觉得现在的上海画家和老一代的海派艺术形成基础不太一样,但是两者有血缘关系,也就是现在的上海画家传承了老一代海派绘画的传统,但跟过去的海派绘画的形成并不完全一样。比如说在1949年以前的上海画家是各地吸纳来的,而现在的上海画家更多是本土的,当然也吸纳外地的画家,但程度和过去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在过去形成的基础主要是商业化,也就是说你到上海来成为一个画家,只要在市场上站住脚就可以了,而现在人才形成的机制和推广机制都完全不同了,从专业的院校再进入专业的单位,才能成为专业的艺术家,形成的基础不一样了。

  主持人:

  不管是基础还是机制,以及发展模式没有大的相关性,但有一个传承,不能简单以时间作为唯一的概念来区分海派和后海派。刚才我们在谈话当中一直在说,上海在引领文化的风潮,开了风气之先,我有一个问题这个风气之先究竟“先”在什么时候?咱们海上画派什么时候起源的呢?

  汤哲明

  领风气之先主要是先在文化和艺术的平民化和都市化,包括和西方文化的碰撞融合上,从上海开埠以后慢慢形成了这样的趋势,当然上海的开埠本身是一个屈辱的历史事件。

  主持人:

  一种艺术流派的兴起有时候是和时代背景紧密相结合的,比如说在当时的上海老城隍庙附近聚集了一大批的画家,在创作过程当中是不是也形成了海上画派的雏形?

  汤哲明

  对,上海的开埠到今天意义上的上海的形成是有一个很长的过程,上海开埠1843年开始有租界,从划定区域到成型花了很长的时间,在这以前上海城市的范围是其中在南市一带,以豫园为中心。也就是说在1910年代以前,上海绘画、艺术是集中在那一块展开的,南市地区所谓的上海是传承了传统的集贸化的传统城市模式,和当时的苏州,和周边地区相差并不是很远。上海早在清末就开始和西方文化接触了,哪怕是城隍庙和豫园的建筑里也带了大量的西方元素,当时的海上绘画也带有西方绘画的元素。老一代的海派绘画已经率先接触西方,但更多的是集贸化的传统内涵,如果说和周边地区有所不同的话,就是比较强的体现了市民色彩。因为当时画家涌到上海来无非是为了谋生,非常多的画家到了上海是“以砚田为生”,这和过去的贵族化的画家有所不同,他们必须适应这个地方市民化的色彩,这也是海派风气之先的地方。我们知道近代文化艺术从古典走向近代就是从贵族化走向平民化。到上海卖画的画家必须要放弃很多传统的贵族化的审美趣味,适应平民化的趣味,这样才可以存活下去,无意中已经把传统的贵族文化在一定程度转化为平民文化,这也是海派绘画风气之先的地方,也就是商业化和平民化。

  主持人:

  海上画派已经把焦点集中在平民身上,那么是不是在创作对象上比如说出现在作品上的画也是讨平民的喜欢。

  汤哲明

  对,他们的画不光是孤芳自赏,而是画很多通俗易懂的题材,这也就是市民文化的需求所存在的,画家要到这里谋生必须要适应这个环境,也主动迎合这一点,这是由商业化推动的,切合了平民化的口味,也就推动了艺术从古典向近代的转变。

  主持人:

  不瞒您说,虽然今天我们在谈论高雅的艺术,但对于书画是门外汉,有时候欣赏美术作品觉得看不懂,不明白究竟是什么样的寓意,如果说比较通俗的眼光来看真的比较喜欢平民化的作品。是不是当时的海上画派的作家也是迎合像我这样的平民化心态。

  汤哲明

  也可以这么理解,传统书画从元代、明代以后主要是文人从事创作,体现了文人的孤芳自赏,如果是传统的文人阶层一看就明白你在画什么,这样的话尽管艺术家从个人来说是一种自我表现,但传统的书画是集中在比较贵族化的小圈子里的。那么,海派绘画把书画从传统里解放出来,适应更多平民阶层的审美趣味,这也是海派绘画得风气之先的地方,打破了绘画传统的审美,推进到近代画的时代行进中。

  主持人:

  走向平民,也给平民欣赏绘画作品的机会。我之前参观过吴昌硕纪念馆,他是海上画派的领军人物,他很多作品都非常朴素比如说像茶壶,或者是一颗树,这也是平民情结的体现。

  汤哲明

  对,吴昌硕本身是一个传统的文人,清末也做过小官吏,应该说他是传统的贵族化身份和地位,但又不是非常有家世或者非常有背景的人,是一个小官吏,做过一个月的县令,后来到上海来卖画,他的绘画里既传承了文人画的孤傲情怀,但同时又积极面对迎合市场。吴昌硕画茶壶,画白菜,体现了传统文人的孤芳自赏的内涵。为什么传统文人会选择不起眼的东西作为一种自我写照呢?实际上应合了过去传统的思维,在非常平凡的物件中寄托自己不平凡的情怀,这是中国传统文人韬光用晦的手段,一种思维方式。吴昌硕画里既有这种东西,同时又大量画牡丹,画葫芦,画吉祥意味的题材,体现既作为传统文人有自己高傲的一面也有通俗的一面。吴昌硕作为从老的城镇化的海派绘画向都市化海派文化转变当中的人物,他的身上充分体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碰撞,贵族文化和平民文化的碰撞,同时也是一种融合,这在很多画的题材里面可以看出来。

  主持人:

  很多背景作为门外汉不太了解,但您提到吴昌硕的平民情结这恐怕也与他曾经的生活经历有关,小时候家境是比较贫寒的,纪念馆里还陈列他练习作画的砚台,很多大画家的砚台非常奢华,但他的砚台非常简单,那么他后来的平民情结是不是和他曾经的贫寒的生活经历有关?
 
(来源:东方网)
相关书画新闻: 汤哲明  海上画派

 鲁中书画网推荐内容载入中…… 

 载入中…… 
主办单位:淄博市人民政府对外宣传办公室  技术支持:淄博时空  淄博信息港 投稿邮箱:shuhuawang@wo.com.cn 
©luzhong.shuhua.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编号:鲁ICP备14036922号-1  
Apalong php-b2b 行业网站基础系统

页面执行时间:0.11589789390564秒

将本站加入收藏夹  将本站设置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