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扛起锄头种地是行家;他是一位书法爱好者,挥毫泼墨尽情抒写农家的快乐生活;他自己出资组建起农友书画社,以文会友,倡导继承发扬传统书画艺术,汇聚起上百人的农民书画队伍。12载风雨兼程,这支农民书画队伍和一个墨香四溢的“文化大院”在他的带领下不断发展壮大。
他叫卢欣,晋州市营里镇小尚村村民,59岁,高个子,白净脸膛,质朴外貌下有一股掩饰不住的文人气质。2000年,他在自家大院里成立了书画社,义务为农民书法爱好者提供切磋、交流、展示的平台。12年来,有人质疑,有人不解,但老卢总是笑哈哈地说:“书画艺术是高雅艺术,咱农民能喜欢它、热爱它,带动村民崇尚文化之风,这是求之不得的好事啊!”
“俺家大门常打开,欢迎更多爱好书画的乡亲走进来。”
初秋时节,细雨如丝。我们向晋州市最南端的营里镇小尚村出发,一路上薄雾笼罩下的青纱帐,绵延起伏,有着“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书画)”美誉的营里镇小尚村,掩映其中,显得静谧安详。推开一座建有三层小楼的农家小院,蔬菜香和阵阵墨香扑面而来。
卢欣正和几位七八十岁的老者挥毫泼墨。“浓墨重彩九十秋,国富民强赢五洲。”这是书画社的“才子”营里镇宋家庄村民宋英杰原创的诗句。“每月五日、六日是书画社的聚会日。但是平常日子,我家也很热闹。这几位是书画社的精兵强将,他们是常客。”卢欣笑着给笔者介绍身旁的几位老人。“老卢家可是俺们农民书画爱好者的‘第二个家’。”70多岁的宋英杰对我们说,由最初的几位成员发展成拥有100多位成员的书画社,没有一位无私奉献的组织者和推广者是不行的。
“老卢迷书画、爱书画,性格热情大方,所以他招呼大家来他家,没有谁不来。十几年来,他的‘三无’精神感染着我们———无偿出资购买笔墨纸砚,无偿提供酒肉饭菜,无偿提供创作场所。我们心里特感激。”小尚村村民、书画社成员李瑞长动情地说,如果没有卢欣和他家人的默默支持和奉献,农友书画社早就散了。
“我6次去北京学习、比赛,没有充足的路费。卢欣听说后二话没说,拿给我2000多元钱。我在市里办书法展,他出钱租车往返接送。卢欣的奉献精神我们都看到眼里,记在心里了。”宋英杰眼含热泪说,原先邻村有个书画社曾经红红火火,但是没有组织者、没有展示平台,最终渐渐散了,其中的许多书画成员来到了卢欣的书画社,他们纷纷感叹,“找到了真正的‘艺术家园’。”
参观着卢欣家的三层小楼让人不觉一惊,这哪里像普通农家,简直就是一座书画展览馆:一楼中厅和楼梯间的墙上都挂满了书画作品;二楼有个专门的创作室,飘着新墨香味的作品铺晾在桌子上、楼道里、卧室里;三楼是个小隔间,也堆放满了字画。楼上楼下,屋里屋外,我们粗略数了一下,约有五六百幅书画作品。
“这些都是咱书画社成员原创的精品,还有我收藏的省内外名家作品。挂起来一为展览交流,二为品评鉴赏。”卢欣介绍说。
营里镇的文化积淀深厚,自晚清时书画艺术在当地就很受推崇,那时当地有位秀才叫刘荫昌,小名“坷垃”,是位很有名气的书画家。还有一位已故的农民书画家蔡榜文,在周边县市小有名气。在两位名人的引领下,当地农民曾经组织过“土坷垃书画社”、“榜文书画社”等民间群体,民间文化蓬勃发展,书画艺术群众基础深厚。
“加入农友书画社没啥标准,只要爱好书画就可以参加。十里八乡慕名而来的书画爱好者越聚越多。我这个小楼装不下了,镇里就给提供了一个更大的地方。”卢欣对笔者说,对书画社的发展镇里和县里都给予了很大的支持,提供场所,提供部分物资,这解决了书画社很大一部分的资金难题。
“咱这儿就是一个农民书画爱好者切磋、交流、展示的平台,这里永远是咱农民的艺术之家。俺家大门常打开,欢迎更多爱好书画的乡亲走进来。”卢欣坦言,他期待书画社不断发展壮大。
“农友书画社要发展下去,提高是关键,要‘请进来’,更要‘走出去’,还要自我创新、培育后备人才。”
“闭门造车,是书画家的大忌。而农民书画爱好者由于环境和眼界的限制,常常会闷在家里苦练,按着字帖照搬。这样不行,只有死路一条。”宋英杰和卢欣都意识到这一点。必须打破这一困局。
“农友书画社要发展下去,提高是关键,要‘请进来’,更要‘走出去’,还要自我创新、培育后备人才。”卢欣说书画社要长足发展必须要从以上几方面努力。“‘请进来’,就是请一些书画名家来村里讲座,指点书画社的成员,帮助他们迅速提高。俗话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就是这个理儿。”卢欣介绍说,他多次请北京、石家庄等地的书画名家来讲课,效果很好。但是培训资金是个大问题,他们尝试引进企业赞助的商业模式来操作,结果很成功。“我们还会继续尝试商业运作,多方筹资,争取把更多专业书画家‘请进来’,提高咱农友书画社成员的修养和素质。”
宋英杰是农友书画社的“品牌”,也是卢欣着力打造的书画社的“典型人物”。近几年,宋英杰走南闯北参加各类书法比赛,上函授书法大学,学习书法理论,老宋指着一箱子的奖状和荣誉证书说,“‘走出去’对于农民书画家来说,很重要。土话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农民书画家不能停留在农村的小天地里,要走出去,看大家名家的书画展,学习名家的长处,广泛涉猎,博采众长,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抛弃照搬守旧,原创和创新很重要。”宋英杰凭借书法作品《归根》获得庆祝香港回归全国中老年书法比赛金奖。2004年,他获得第36届全国书法展金奖。后来,他还获得中日书法大赛银奖、中韩书法大赛金奖等国际大奖。“作品走出去了,书画社的名气也大增。慕名而来的人越来越多。”卢欣欣喜不已。
前不久,另一位书画社成员77岁的李晓仁创作了文白三套《24孝百米长卷》,其中第二套白话文卷长126米,3万余字,24幅图,重十几公斤,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大大提升了农友书画社的名气。晋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贾景海对笔者说,“像宋英杰、李晓仁这样的文化人可以作为农友书画社的品牌,利用品牌效应,带领农民书画团队‘走出去’,走得更远。”
提到农友书画社今后的发展,人才的培养是不可回避的话题。卢欣说,“老龄化是书画社的发展瓶颈,下一步,要培养一批年轻的书法爱好者,不仅要习练书法基本功,还要注重研究理论、培训交流。另外,还要让宋英杰等老社员,影响和带动年轻的一代继承和发扬书画艺术。”
“如今,我们这一带,谁家办喜事,送字画、送对联成了时尚,如果没有一两幅字画作品,就觉得特没面子、没文化品位。”
“早听说营里小尚村一带文化之风浓厚,我刚调来的时候,并不太相信,但是一件小事改变了我的认识。”刚刚调到营里镇担任镇长的彭培生给我们讲起他的亲身感受,感慨万千。一次,他走进街头一家副食店买东西,看到店里四处挂着字画,作品相当不错,以为都是买的名家名作。一问,才知道原来都是附近村农民书法家的大作,很是惊讶。后来他发现,营里镇家家户户都挂字画,家家户户都收藏字画,家家户户都把字画当成宝贝。“这个‘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绝非浪得虚名。”
因为参加交流的书画作品水平越来越高、参与人数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自2008年以来,卢欣农友书画社的名声越叫越响,辛集、赵县、藁城、宁晋等地的村民也慕名而来。“最多的时候,参加活动的有一百多人,场面热闹极了。刚开始的时候几乎都是老年人,现在好多年轻人也参与进来。我们村有个叫朱慈的年轻人,三十来岁,受书画社的影响,爱上了书法艺术,作品质量突飞猛进。”卢欣说。
一个人的文化追求引领一群人的文化追求,也带动着整个村镇的文化风气,文化的力量散发出强大的辐射力。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文明进步的和谐氛围在小尚村蔚然成风。卢欣给我们举了个实例:村民卢平军的儿子结婚时,看别人家办喜事都挂几张字画,觉得自己也应该挂几张,就从别人家借了几张字画。卢欣与他一起把玩欣赏,几天后,卢平军发现了字画中的情趣,一发不可收拾,疯狂喜欢上了收藏字画。
卢欣喜欢品评鉴赏字画,他就带动村民们一起品评鉴赏,小尚村的文化品位明显提高了。李瑞长说,原来小尚村农闲的时候很多人聚在一起打麻将、玩牌,现在这种现象很少了。“如今,我们这一带,谁家办喜事,送字画、送对联成了时尚,如果没有一两幅字画作品,就觉得特没面子、没文化品位。”
“农友书画社不仅成了营里镇的文化品牌,还衍生出了一条文化产业链条,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慕名来买书画的人越来越多。自2008年开始,每年正月初五、初六,我们都会举办书画收藏展,已经连续举办四届了。收藏展上书画作品人们还可以竞拍,有时候一幅好作品几个买家争相出价,价码不断攀升,底价100元的作品能拍到一两千元。”卢欣兴致勃勃地为笔者描述道。
一年一届的小尚村书画收藏展,都在卢欣家的文化大院举行,吸引着来自宁晋、正定和附近村镇的农民书画家参加,参加作品多达三四千幅,还吸引了辛集、藁城、宁晋等附近县市的上千名农民书画爱好者前来购买。随着营里镇书画文化的发展繁荣,书画收藏展开始由单纯的业余爱好向市场化发展。“去年收藏展仅咱村一个村的书画成交额就达到30多万元哩。”卢欣说。
宋英杰说:“卢欣的文化大院,是一个文化的平台,还是一个交易平台,平时慕名而来的人都会到这里看字画,有人想要我们的字画,卢欣就会推荐给他们。以后他就可以做我们的‘书画经纪人’了,能让我们的业余爱好挣钱生财,这样才能进一步推动书画市场的发展。”
习书作画不仅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陶冶了村民的精神世界,也带火了相关文化产业。卢欣说,“现在,村里不管谁家办喜事、搬新房,都愿意找人‘求’两幅字挂在家里,既然要挂,就离不开装裱。我们村还有附近的营里村有好几户人家开起了书画装裱店,比如营里村的郝增强,现在生意很好,一年能给家里带来四五万元的收入。”
“农友书画社不仅成了营里镇的文化品牌,还衍生出了一条文化产业链条,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彭培生对营里镇的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充满信心。“在营里镇,像郝增强这样的商户已有20多家,年交易额超过百万元。营里镇下一步要把书画产业做强做大,打造出营里的特色文化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