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王刚卷入风暴眼,被指在《天下收藏》节目中,王刚以紫金锤砸碎的“赝品”精品中,90%以上都是真品,且三成是珍品。中国收藏家协会玉器委员会主任姚政、鉴定专家宁玉新言之凿凿,王刚卷入轩然大波栏目组矢口否认,节目评委直斥姚政“无知”,一时间收藏业界,口水纷飞一地鸡毛。
其实这事和王刚本身无关。谁也不敢说《天下收藏》请来的专家就没有看走眼的时候,但谁也不敢说姚政、宁玉新说的就绝对正确。尤其是姚政说“目前市面上的文物有95%都是真的”,这话绝对不可信,在“造假事业”猖獗的当下,市面上的文物,绝对假多于真。
不想纠缠于真与赝的争端之中,那不是问题症结所在。笔者承认,赝品本身,确有其不道德的层面存在;但若收藏者不以盈利为目的,把玩本身无可厚非。一般来说,赝品指的是伪托原作的书画或伪造的文物,本义指工艺精湛的仿真品。一些优秀的赝品本身,尽管价值无法和真品相比,但其艺术价值也同样不低试想,《兰亭序》传世的没有王羲之真迹,但总不能将褚遂良、虞世南等人的临摹品付之一炬吧?
书画也好、玉器也罢,若是真的在功力上、艺术上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就算是被确定为赝品,也不应该是一砸了之这样的做法表面是在为真文物“鸣冤”,打击弄虚作假;但如果做得过于决绝,这事就更像是因噎废食,砸掉了一些工艺上绝对可以称之为精品的“赝品”,会给后世收藏留遗憾:想想乾隆时期仿宋代汝窑、哥窑的瓷器,如今也都成了真正的文物和宝贝。若当年“乾隆爷”也一砸了之,如今的收藏家绝对会少了许多乐趣。在此意义上,笔者一己之见就是:“锤下留情!”
(新商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