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画廊产业发展至今已有30多年历史,在亚洲华人地区中起步最早,又最具经营规模,这除了拜经济繁荣所赐之外,也归功于台湾独特的文化艺术氛围。画廊产业是“兴在百业后,衰在百业前”。到了80年代,台湾经济更是加速全面起飞,“台湾钱淹脚面”之说不径而走,各行各业百花齐放,资金充沛,四处流散,自然而然也流入高价值、高投资的艺术市场。
台湾在延续中华文化传统上的努力一向不遗余力,1949年之后从大陆渡海来台的学者教授、书画名家为数颇多,最著名的当属“渡海三家”的张大千、溥心畬、黄君璧。笃信儒家文化的台湾人,除了工作辛勤卖力之外,更有雅爱艺文的素养,在还尚未普遍富裕的60年代,民间组织画会的风气就很蓬勃,形成所谓的“画会年代”;70年代经济起飞之后,艺术文物市场应运而生,画廊产业也顺势而起,展开了“画廊时代”。
美术之于邱再兴先生算是颇有渊源,早在多年前奔赴合并前的东德打拼事业时,邱再兴就屡屡光顾当地的美术馆。他发现东德人虽没有物质生活的享受,但精神层面却是丰厚饱满,并且乐在其中,这引发了他深深的思考。回到台湾之后,邱再兴先生也曾投资台湾画廊,并成为最早推动台湾画廊业界经济制度发展的先锋,台湾凤甲美术馆就是在那时建立起来的。
1999年,凤甲美术馆正式开幕,为了将这些宝贵的艺术资源以最合适的方式推广开来,邱再兴先生着实费了一番心血。凤甲美术馆从“阳春白雪”走入寻常百姓身边,主要是以社区为媒介进行发展、传播,邱再兴先生希望凤甲美术馆能够真正成为“大家的美术馆”,为人们追求精神文化的提升出一份力,让关心社区的人士,能利用空间来推动社区的文化发展,使它成为提升社区精神生活的源泉,并藉此展现社区特有的文化风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