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毫泼墨(左一为傅景云)


傅景云“心尖上的珍宝”
东方圣城网讯 傅景云,男,汉族,1942年1月25日生。济宁市高新区柳行办事处东黄庄人,现住广安家园,自幼热爱书法、诗词、篆刻、木刻等艺术。
初临柳公权、后临兰亭、曹全、礼器、峄山碑、魏碑等各家碑帖。
现为济宁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任城区书协会员常务理事、任城区诗联学会会员、山东省级诗楹联学会会员、任城区中老年书画研究会副秘书长;苏东坡书画院名誉院长、华夏京都书画艺术研究院高级院士、中国诗歌文化中心研究院、东方书画艺术家协会会员。
首届中国老年书画展获优秀奖,世纪书香全国展获优秀奖,长城杯全国诗书画展诗词获金奖、书法获银奖。被授予艺术英才、书坛英才、千禧龙年艺术家奖杯。
过了洸府河向东行走,然后再向东南方向走过几条不知名的乡间小路,眼前便会觉得豁然开朗、绿荫片片———一个简单的农家小院,三五棵郁郁葱葱的白杨,再加上十几株蜿蜒爬行的青藤,这个远离了闹市喧嚣、唯有风声和虫鸣入耳的地方便是书法家傅景云的生活起居之所兼工作室了。
拜访傅景云老师其实不仅因为他书法写得好,还因为傅老颇通诗词,特别是在古体诗方面有一定研究。五言、七言,亦或是《念奴娇》、《西江月》,在傅老师的手中总能够信手拈来,这在现在是不多见的。当然,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能够引起我对傅老的敬佩,那就是傅老一生爱好收藏。但是,他收藏的不是古董,不是邮票,而是一个个的毛笔字。一百个不同的虎,一百个不同的鸟,当然更有上万种不同写法的福与寿。
谈起自己学习书法的漫长历程,傅老笑着说:“或许你不相信,尽管写了一辈子的书法,可是打小的我却不喜欢书法,甚至是恨书法,我完全是在爸爸的打骂之下才学习的书法”。傅老告诉记者,他的父亲就是一位爱写字的人。尽管自己的字也写得未必好,可是没事却总是收集名人字画,自顾欣赏。由于那个年代经济条件落后,每每过春节的时候家家都要贴的春联,就必须要亲手去写。于是,父亲便逼着只有十几岁的傅景云写书法。十几岁的孩子,正是调皮的时候,别说安安静静坐下来写,就是执笔这一个姿势已经够他学半天的了。起初,傅景云并不想学,甚至还三番五次地拒绝了父亲的要求。很快,父亲被彻底惹怒了,他狠狠地揪着傅景云的耳朵教训起来———“这个字,你是愿意写也得写,不愿意写还得写!学生家家的,连个字也写不好,还有什么资格读书?”迫于父亲的压力,年幼的傅景云只得学习了书法。常常他一边手拿着笔,一边心里愤愤不平地骂:“哼,别的小朋友都去玩耍了,为什么我就非得关在家里!”
可是,让傅景云自己也惊奇的是,随着每日的训练,他的心对书法也产生了变化。那饱含了墨汁的大笔在洁白的纸张上如此有节奏地运动跳跃的时候,那雄浑有力的汉字在一次次随着起起伏伏的臂膀而上下翻飞的时候,他的心里开始产生了一种对美的向往,对艺术的渴望。很快,他就爱上了这样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傅老说,那个时候学书法不像现在,条件有限。正可谓是要老师没老师,要工具没工具。为了在纸与墨上省点钱,他从来都不舍得买墨汁,只是买来粗笨便宜的墨块,然后慢慢地研碎。纸张上,更是从来不知道宣纸为何物,只是找些旧的包装纸、报纸,慢慢练习。“虽然说父亲让我走上了书法学习之路,但是要是从系统教学上讲,我真正的老师却应该是小学时的语文教员王庆荣。”傅老告诉记者,王庆荣老师是一位知识渊博的“旧式学生”,自幼接受的便是传统的国学教育。书法、诗词、唐宋八大家,这些都是基本功课。因此,无论是从实践上还是从理论上,都是让人尊敬的一位好老师。
傅老说,当时刚跟着王老师学习的时候王老师便给自己讲述书法的演变历史,并且还认真分析各大流派的特点和最精妙之处,此外还又拿给自己诸多字帖去临摹。这下可把傅景云高兴坏了,要知道在那个年代,字帖是一件多么宝贵的东西啊!
常言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为了能够尽快地提升自己的水平,傅景云一边没日没夜地加紧练习,另一方面又瞅准了一切可以学习的机会提升自己。“那时候字帖少,也买不起。所以,没事我就跑到原来的旧私塾先生那里找字帖,一家找不到找两家,一本找到了再找第二本。毫不客气地说,十里八村的私塾先生,我都找他们借过字帖!”傅老说。
当然,在那个年代学习书法,靠字帖是不够的,要想更多地提升自己,还要处处留意生活。比如,在大街上闲逛的时候就看看那些高级店铺的牌匾怎么写的,上面的字漂亮不漂亮;外出看景的时候,看看那些古建筑的牌匾和楹联,又是怎么书写的,一笔一划是怎样架构的;手里得了一本新书,看看书名是谁写的;刚买了一份报,看看报头又是谁题的字……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这种大量长期的潜移默化之中,傅景云的书法技术飞速进步。“当然了,王老师对我的帮助除了书法上的启蒙之外,还有一点特别让我敬重的是他在诗律词律上对我的帮助。”傅老说。
傅老告诉记者,记得一年春天,老师折了几枝漂亮的梨花插在瓶中,并且赋诗曰:“几枝梨花插瓶中,艳艳生香溢满庭。致使风流多情意,更使骚人说道东。”见到老师的诗句,傅景云顿时敬佩不已,并且尝试着也作诗一首:“瓶中梨花枝,鲜艳香满室。致使风流情,骚人说道西。”看了学生的诗句,王老师不禁高兴地哈哈大笑:“别看你年纪小,可倒是聪明得很!也罢、也罢,从明天起为师就教你好好学习诗词曲赋!”
自那以后,傅景云便又开始学习诗词。尤其是李白的诗和苏东坡的词,他都格外喜欢,那种或清逸俊朗的神思,或汪洋恣肆的语句,每每都让他爱不释手。傅老说,尽管猛一看作诗和书法没关系,但时间长了你就会觉得二者气韵相通,相辅相成,更加能够提升你的内涵和思想境界。现在的傅老常常会触景生情,文思泉涌,通常一气下来,既得到了一幅好字,又得到了一首好诗或者好词。
现在,已经年过七旬的傅老依然保持了诗书为伴的爱好。哪怕就是这样一个简陋的农家小院里,他也是怡然自得,每天都要拿出六七个小时的时间练习书法。无论是行书楷书,还是隶书小篆,哪怕是让人叹为观止的甲骨文,他每天不写上几张都不会罢休。记得前一段时间,济宁市广裕安物业有限公司的经理李嘉还联合济宁远航骑行队的朋友们专门为傅老搞了一次活动,名字就叫做“骑友走进书法家”。看着这样一帮来自全省各地的朋友,尤其是这么多年轻的小伙子们如此喜欢传统的书法时,老爷子一下子乐得合不拢嘴。当天就挥毫泼墨,写了上百幅字送给大家。李嘉高兴地直对记者说,“老爷子脾气特别倔,你要是给他要幅字,那可真是难了,一般人都不给,不过这下可好了,竟然一次赐了上百幅墨宝,我们真是捡了大便宜了!”
当然,除了练字、作诗以外,现在的傅老还有一个伟大的计划正在酝酿中。那就是用两年的时间搞一个特别的书法大展———万福万寿展。
傅老说,这些年他在写字的过程中,特别是在过年写楹联的过程中,发现福与寿的出现频率是非常高的。因此,时间长了,傅老就注意到,为什么福与寿的写法这么多呢?甚至有时候同一本书上就有好几种不同的写法。古时候臣子见了帝王要说万寿无疆,妇女见了男子要道万福。那么,这个世界上是否真的有一万种福字、一万种寿字的不同写法呢?有了这些想法后,他便开始注意收集。只要是在古书上看到一种不同的写法,他就工工整整地把这个写法誊写下来,注明出处,然后认真地装裱起来。现在,经过了近半生的收集。寿字现已收藏三万五千多,福字一万一千多。所有装裱好的福与寿的资料全部摞起来,足足有近半米高。“现在,我的年纪也大了,孩子们也早已经成家立业了,没什么烦心事了。所以,我就更要把我剩下的经历全部献给我的书法事业。我准备用两年的时间把我收藏到的这些福、寿全部再系统地誊写出来,装裱好了,热热闹闹地办一个万福万寿大展。既然金钱上没能有什么留给后人,那么就从精神上使后人从这笔宝贵的财富中去慢慢受益吧!”傅景云微笑着说。(热心读者李允祥对本文亦有贡献) |